如果您很希望建立一項非常傑出的產品,您要面對兩個問題:
-
如何判斷產品何時稱得上優選?
-
如果產品還不夠好,您要如何確定關係人瞭解實情?
如果可回答第一個問題,您就可以發行產品。如果可回答第二個問題,即可避免發行不良產品。
您可能在想:「我不只要很好的產品,我想要開發最棒的產品!」 讓我們來探個究竟。當您告訴同事、管理人員或投資人您有一些高品質的標準,想要開發出更棒的產品,猜猜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還在專案週期的初期,他們可能點頭同意。大家都喜歡品質。可是,如果在專案週期的後期,您正面臨許多壓力必須完成專案。建立一個更棒的產品可能需要執行多方面測試、修正許多問題(即使是小問題)、增加功能,甚至報廢並重寫大量程式碼。您也必須解決對於良好品質見解不一的爭端。做得好本來就很難。達到完美更是難上加難!到最後,掌控專案的人會走到您面前,然後說:「追求完美是好事,不過還是要面對現實。我們是在做生意。品質固然好,但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您也知道,軟體一定會有 Bug。」
卓越可以當成激勵士氣的目標。可以提高您的工作成就感。不過,以「如果品質是好事,則品質愈高愈好」來解釋追求卓越的理由會有問題。一方面,這種說法會讓人覺得您只是盲目追求品質,沒有站在客觀的角度思考。再者,也忽略了成本因素。BMW
是一種好車,但就是比 Saturn 貴太多。Saturn
或許無法達到頂級的駕馭感,但費用上划得來。姑且不論成本,愈高愈好的說法也忽略了報酬遞減的觀念。產品愈好,未來改良的空間愈小。儘管您努力在一項產品的某方面苦心經營,您逼不得已一定會忽視產品的其他方面,甚至賠掉另一項產品的潛在商機。企業總是不斷想盡辦法讓資源達到最大效用。除了品質之外,也必須考量其他因素。
相反地,優選品質概念 (GEQ) 就比愈高愈好這個論點更具說服力,因為提出一個可達成或不可能達成的目標,此時,就成為取消或重做專案的一個務實的論據。
大多數企業對自己的產品會進行某種形式的「優選」討論。只有那些自以為完美無缺的企業不會這樣討論,因為他們缺乏創意和技術,無法洞察產品的改善空間。
這裡舉出一些已試驗過的優選模型。其中一些很有幫助,視狀況而定:
-
尚可(「我們還沒出局」)- 我們的品質只要好到可以繼續待在公司就可以。只要不出紕漏就好了。
-
積極永無謬誤論(「我們永遠是對的」)- 我們的公司是全世界最好的公司。我們這麼優秀,我們所做的事當然是最好的。只要想著成功就好。不要管失敗,因為「消極」想法會降低品質。
-
竭盡所能(「未達完美就同歸於盡」) -
沒有任何產品可稱為夠好;只在乎投注的心力。只有完全投入才能達成出色的成就。我們不關心商業議題。我們將竭盡所能達到完美。因為我們永遠改不完,最後有人會來探聽消息。然後,他們就要為任何品質問題負責,不關我們的事。
-
客戶永遠是對的(「客戶好像很喜歡」)- 如果客戶喜歡,那就表示品質優良。當然,您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如果現在或未來的客戶不喜歡產品,客戶要主動告知。我們不關心他們的想法。
-
規定的流程(「我們遵循良好的流程」)- 品質來自於我們建置產品 所使用的流程。我們定義自己的流程,而且認為是一個不錯的流程。所以,只要照著流程走,一定可以建立出優良的產品。
-
靜態需求(「我們滿足需求」)- 我們以客觀、量化及一致的目標來定義品質。只要達到這些目標,就表示產品優良,不用去管其他主觀、非量化或有爭議的目標。
-
義務(「我們履行承諾」)- 品質是由合約規定。我們允諾努力達到某些目標。我們只要履行合約就夠了。
-
追求(「我們做一切合理的努力」)- 我們追求卓越。在整個專案中,我們不斷尋求方法來防止問題,也找出並解決無法避免的問題。只要堅持卓越,一定可以達到優良的品質。
-
動態折衷(「我們考慮許多因素」)- 根據我們的任務和現況,當一項產品有很多利益、沒有重大問題、利益遠大於次要問題,且繼續改進只有壞處沒有好處,此時產品就稱得上優選。
根據許多的因素,例如流程、技能、技術、工具、環境及文化,您有可能用相同的成本來生產更高品質的產品。試驗性高、維護性好的產品,改良起來的成本較低,其他成本幾乎是因為品質不良而引起,例如支援成本和售後服務成本。
品質的成本是一項複雜的議題,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不過,在產品的每一部份多花心思做較好的測試、更多錯誤處理及更多修正或重做,肯定值得。不論做得多好,一定會有成本。如果找不到可再改良之處,則很可能已達到您創意的極限,不再是品質的問題。
在軟體業界,GEQ
是因為考量到特定的成本而受到重視:不太快發行產品的成本。由於上市時間的壓力或外在的最後期限,如果我們無法克服挑戰,將造成損失。這也是專案到最後總是手忙腳亂的原因。如果想知道組織真正認為優選的標準是什麼及已達到的程度如何,只要看一個為期六個月的軟體專案的最後三天,當可一目瞭然。如果到了最後一天還出現新的問題,情況真的會慘不忍睹。
可以試著將品質降到一個程度,再設定一個臨界值數字來代表優良的品質。這有問題,因為只能測量到品質相關的因素。無法測量品質本身。有一部份是因為「品質」這個字只象徵著人與事之間的關係。「這項產品的品質很高」只是對「有人對這項產品的價評不錯」的另一種說明。這不僅描述產品,也描述人和周遭的環境。即使產品不變,但人和情況總是會變,所以品質沒有單一、靜態、
真正的測量基準值。
就算無法完整和客觀地測量,您還是有許多測量基準值可以用來瞭解品質。盡管如此,什麼樣的品質才算優良,這個問題仍有待準確的判讀。您不能逃避事實,到最後一定是由人們做最終的審判。簡單的產品很容易評價。但如果是複雜、高風險的產品,就非常困難。
為了協助您評估產品品質,RUP 的大部份工作成果提供下列幾種資訊:
-
工作成果準則與核對清單:如何開發、評估及運用工作成果的相關資訊。
-
範本:工作成果的「模型」或原型,提供內容的結構和指引。
如需相關資訊,請參閱技術:測量品質和概念:構件、構件準則及核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