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目錄結構」是所有版本化產品相關工作成果的邏輯巢狀保留位置。 工作成果是在下列開發流程生命週期中產生,且用於開發整體系統的每一個構成的實作元素。
下圖顯示「系統 X」包含 "N" 個子系統,每一個子系統包含 "N" 個元件。 「產品目錄結構」為開發整體系統各部分所需的各種工作成果提供一般保留位置。
有經驗的軟體架構師對於系統組合可能一開始就有很好的構想, 但隨著「分析與設計」相關活動的結果出現,將浮現主要開發元件的觀點來定義和修改候選的架構。
下表提供一種「產品系統目錄結構」型樣,在專案開發的初步階段,即可尚未決定複合子系統和結構分層的細節,也可以用來做為「產品目錄結構」。
在展開「分析與設計」活動且更瞭解整體系統所需的子系統數量和本質之後 (作業:子系統設計),就需要擴充「產品目錄結構」來容納每一個子系統。
整個專案的所有子系統必須可以取得「系統產品目錄結構」中的資訊。 因此,除了產品管理以外,需求和測試資訊「標準與準則」應該屬於「系統產品目錄結構」。
在此情況下,「工具」放在「系統產品目錄結構」中,但會放在許多「系統」會使相同工作集的較高層次的目錄中。
「產品子系統目錄結構」中的資訊直接與特定子系統的開發有關。 「子系統產品目錄結構」的「實例化」數目,很顯然與「分析與設計」活動結果上決定的子系統數目有關。 例如,「系統 Y」可能有三個子系統(子系統 A、子系統 B 及子系統 N)。
每一個子系統具有必要的資訊來支援設計及最後的實作。
子系統產品目錄結構的一般化分解如下所示:
元件數目是子系統設計決策的結果。每一個要開發的元件必須實例化下列目錄結構。
依規定方式建立巢狀目錄的好處在於不論是相同層次或更高層次,皆可取得元件開發的所有相關的情境資訊。
這種邏輯巢狀結構有利於建立開發和整合工作區,再與整體的開發團隊結構連結在一起。
作業:建立 CM 原則、步驟:定義配置確認慣例描述工作成果的命名慣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