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分析行為
本活動將需求提供的行為式說明轉換成可做為設計基礎的一組元素。
說明工作分解結構團隊配置工作成果用法
關係
母項活動
說明

在需要分析和設計行為需求的每一次反覆中會執行本活動。

行為需求的分析包括:

  • 找出滿足必要行為的分析類別
  • 決定這些分析類別在系統的邏輯架構(主要的子系統和類別)中的適合性。分析類別可能屬於現有的子系統、需要建立新的子系統,或導致現有的子系統及其介面必須重新定義。

本活動也可能包含建立使用者介面的模型與原型。

內容
事件驅動
多次出現的項目
持續進行中
選用
規劃
可重複的
人員配置

尤其在大型專案中,使用者介面設計和原型是由另一群人執行,專注於系統和使用者介面的使用者。不過,這群人和開發團隊的其他成員應該密切合作,尤其是負責需求和商業邏輯的人,以確保使用者介面符合使用者的期望,且商業邏輯滿足使用者介面的需求(以內容和使用者動作而言)。

作業:使用案例分析最適合由一小群各有專長的人來負責;關於人員配置準則,請參閱準則:使用案例分析研討會。「活動:指出設計元素」需要更宏觀的架構觀點及其他使用案例分析研討會的結論,且對於專案所採用的實作技術和任何架構也需要具備一些經驗。審查應該由熟悉實作技術和瞭解問題領域的人來負責。

用法
用法指引

整個「詳述」反覆期間會反覆地執行作業:設計使用者介面作業:建立使用者介面的原型。 初期的反覆專注於初步的使用者介面設計,包括找出和設計主要的使用者介面元素及它們之間的導覽路徑。分鏡腳本是一種很有用的技術,可在使用者介面設計時用來了解使用者介面如何運作。 對於初步的使用者介面設計達成共識之後,接著就開始開發可運作的使用者介面原型。 原型上的意見會納入使用者介面設計中(甚至是需求)。 初步原型通常僅支援一部分的系統特性。 經過後續的反覆,原型會開始擴充,逐漸納入更多的系統特性。 在使用者介面期間建立非實際運作的使用者介面,主要的好處是等到對整個使用者介面設計達到一致的意見之後,才開始投入打造更詳細和耗費成本的實用性使用者介面原型。 在設計和打造使用者介面原型時,一定要密切注意系統使用者和潛在使用者的意見,才能確定和保證系統的使用性。

有許多使用案例分析研討會可能同時召開,只在可用的資源儲存區和參與者技能上有所限制。 在每一個使用案例分析研討會之後,研討會和架構團隊的部分成員應該立即合作,將研討會的結論歸納到指出設計元素中。 這兩個團隊的成員都很重要:使用案例分析團隊成員了解在什麼環境下找出分析類別,架構團隊了解更廣的設計範圍及其他已找出的使用案例。

隨著設計工作愈趨成熟和穩定,就可以且應該審查其中愈來愈多的部分。較小的集中審查比廣泛的全盤審查更好; 分八次,每次兩小時來集中審查非常特殊的層面,遠比歷時兩天的馬拉松式審查更好。 在集中式審查中,必須定義目標來劃定審查重點,並確定在既定的目標下,有具備適當審查技術的審查小組可以召開審查。 剛開始的審查應該專注於設計分層和包裝的整合性、介面的穩定性和品質,以及使用案例行為涵蓋的完整性。 後來的審查應該深入分析套件和子系統,確定內容完整又正確地實現已定義的介面,且設計元素之間的相依性和關聯是必要的、足夠且正確的。 請參閱每一個設計構件的檢查點來取得審查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