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是可實作和執行來顯示和評估測試目標的效能相關特性的一種測試,例如計時測寫、執行流程、回應時間及操作可靠性和限制。
關係
主要說明

效能測試是可實作和執行來顯示和評估測試目標的效能相關特性的一種測試,例如計時測寫、執行流程、回應時間及操作可靠性和限制。 整個軟體開發生命週期 (SDLC) 中會針對不同的測試目標,實作不同類型的效能測試。

在架構反覆期間的初期,效能測試強調找出和排除架構相關的效能瓶頸。在建構反覆期間,將實作和執行其他類型的效能測試,對軟體環境進行小幅調整(讓回應時間和資源達到最佳化程度),並驗證應用程式和系統可適當處理大量工作和緊急狀況,例如大量的交易、用戶端及/或資料量。

「效能測試」包含下列測試類型:

  • 基準性能測試:根據已知的參考標準,例如現有的軟體或測量結果,比較新的或不明測試目標的效能。
  • 競爭測試:驗證測試目標可適當處理相同資源上的多個參與者需求(資料記錄、記憶體等)。
  • 效能評估:操作條件維持固定,以不同的配置來驗證測試目標的效能表現接受度。
  • 負載測試:配置維持固定,在不同的操作條件下(例如使用者數目、交易數量等),驗證測試目標的效能表現接受度。
  • 壓力測試:在異常或極端狀況下,例如資源遞減或異常大量的使用者,驗證測試目標的效能表現接受度。

效能評估通常配合使用者代表來執行,且通常採取多層次方法進行。

  • 第一階效能分析需要評估單一參與者或使用案例的結果,並比較多個測試執行的結果;例如,在測試目標無其他任何活動的情況下,對執行單一使用案例的單一參與者,擷取其效能表現,然後比較結果與同一個參與者或使用案例的其他多個測試執行。此第一階分析有助於確認趨勢,指出系統資源的競爭情形,可能影響其他測試結果所得之結論的有效性。
  • 第二階分析會檢驗特定參與者或使用案例活動的摘要統計值和實際資料值,以及測試目標的效能表現。摘要統計值包含回應時間的標準差和百分位分配,可顯示個別參與者感受的系統回應能力的變異性。
  • 第三階分析有助於瞭解效能問題的原因和重要性。這種詳細的分析採用低階資料,並利用統計法來協助測試人員根據資料做正確的結論。詳細分析為決策制定提供客觀和量化準則,但較為耗時,且必須具備基本的統計學知識。

詳細分析採用統計顯著性的概念,協助瞭解效能表現中何時的差異為真實,或受到收集測試資料時所引起的隨機事件所影響。基本的概念就是任何事件都有隨機性。統計測試可判斷是否發生隨機事件無法解釋的系統差異。

如需不同效能測試報告的相關資訊,請參閱技術:測試的重要測量基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