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成果: Architectural Proof-of-Concept
這個工作成果是對於「初始」階段早期發現的重大架構需求所建立的一項解決方案,可能只是一種概念。
目的

「架構概念實證」的用途是判斷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一套可滿足重大架構需求的解決方案。 

關係
角色負責: 修改者:
輸入至強制:
選用: 外部:
內容
選用
規劃Yes
調整
表示法選項

「架構概念實證」有許多種形式,例如: 

  • 可能適用於解決方案的已知技術清單(骨架、型樣、可執行的架構)
  • 採用 UML 等表示法,繪製解決方案概念模型的草圖
  • 解決方案的模擬
  • 可執行的原型

是否需要「架構概念實證」及應該採取何種形式,決策因素如下:

  • 對領域的了解程度 - 如果不熟悉領域,則「架構概念實證」不僅可以找出可能的解決方案,還可以協助客戶和開發組織了解和釐清需求
  • 系統的新穎性 - 如果開發組織先前已建構許多這種系統,則應該不需要做概念實證 - 根據現有的參考架構和技術,應該就足以判斷可行性
  • 即使熟悉領域且系統有前例可循,也要確定任何需求是否絕對必要;例如,需要非常高的交易率或最大的可靠性

風險愈高,在「初始」階段需要投入這項架構綜合活動的成本愈大(期望從產生和評估的模型中獲到更具體的結果), 如此,才能讓所有關係人相信值得投入資金和進入「詳述」階段。 不過,必須認清,在此階段不可能完全消除風險。不應該為了進入現有的「詳述」階段而扭曲「初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