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則: 測試計劃的品質
這個準則可協助您決定可接受的測試計劃品質層次。
關係
相關元素
主要說明

夠好的動態觀點

我們來更仔細看看將品質視為一項動態取捨的「品質夠好」(GEQ) 的觀點。這個概念大體上是:任何產品的品質都在於很糟和理想之間。很糟的品質成本比理想品質低得多(空白磁片能有多貴?),也比較沒價值。當產品有足夠的價值,成本又不太高,它就是夠好。到底有多好,在整個專案中變動不定,這會隨著商業條件和其他因素而不同。 在這個情況之下,「成本」可能代表實際的資金,也可能是資金的替代品,如時間、資料或人力。「價值」是指在相關的人觀點中的價值。某人覺得很有價值,另一人可能覺得完全沒價值,因此,品質分析的起點,永遠是尋找決定多好才算好的人。

在一般意義之下,「取捨 GEQ」(Tradeoff GEQ) 是一個古老的觀念。它是基本經濟和工程的一部分,因此,內嵌在任何涉及工程之企業的 DNA 中。取捨觀念的新潁之處在於公開承認我們實際上不能選擇發行一個有問題的產品。產品會有問題,不論我們知不知道這些問題。不過,如果我們處理它,我們也許可以選擇出貨時所伴隨的問題種類。讓我們的貨物出門時,帶著正確的錯誤,而不是不正確的錯誤。在 1996 年,James Bach 以他在 Borland International 和 Apple Computer 的經驗,建立了一個啟發式的夠好取捨模型。Bach 開發這個模型來提供一組成功爭論產品夠不夠好的談論點。這個模型最初用來說服管理階層接受產品在發行之前的漸進式提升。不過,這個模型也證明可以刺激改進流程,且在法院案例中用來攻擊或辯護軟體的品質。

我們先回到管理人員或 CEO 在面對截止時間的壓力時,可能會怎麼爭論。「完美很好,但我們必須實際。我們是在經營企業。品質很好,但不能不計成本。我們都知道,所有軟體都有錯誤。」 「取捨 GEQ」的擁護者會同意現實對企業很重要,也會同意產品不論何時出貨都會有問題。不過,他會繼續爭論(如果狀況值得)管理人員不應該認為產品已達到實際可以發行的點。GEQ 爭論的基礎是所面臨的特定風險或損失的特定利益。它的基礎也可能在於關心沒有足夠的資訊可作為負責任的品質決策基礎。GEQ 將注意力導向可滿足(不必然是可計量)的考量,其中同時涵蓋了經濟因素和品質因素。

品質有可能已經夠好。品質有可能夠好。在動態觀點之下,夠好就是能夠滿足下列四個準則的任何東西:

  1. 它有充分的好處。
  2. 它沒有重大問題。
  3. 好處遠大於問題。
  4. 在目前的狀況中,在考慮了所有事項之後,改進所帶來的傷害會大於助益。

每一點都很重要。如果不符合其中任何一項,就表示產品也許好,但不夠好。前兩項看起來非常明白,但請注意,兩者並非完全相反。完全沒問題並不保證有無限好處,有無限好處也不保證沒有問題。好處和問題確實會互相抵銷,但重要的是,要從兩個角度來考量產品。

第三個準則提醒我們好處不能只是超過問題,它們必須超過到足夠的程度。例如,在醫學裝置中,我們會想要有大的安全邊距。這個準則也提醒我們,即使沒有任何個別重大問題,某些非重大問題的型樣仍有可能足以否決產品的好處。

第四個準則會帶來重要的底層機制和負面影響。如果高品質的成本太高,或達到高品質會帶來其他無法接受的問題,我們就必須接受較低的品質來作為夠好的品質,或必須承認不可能有夠好的產品。

這些準則便形成了產品是否夠好,而我們仍可以做得更好的案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