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成果:分析類別代表設計元素實例所扮演的角色;這些角色可以由一或多個設計模型元素來實現。另外,單一設計元素也可以實現多個角色。下列觀察討論分析角色的實現方式:
-
分析類別可以成為設計模型中的單一設計類別。
-
分析類別可以成為設計模型中之設計類別的一部分。
-
分析類別可以成為設計模型中的聚集設計類別。(表示這個聚集中的組件,無法將模型明確建立成分析類別。)
-
分析類別可以成為繼承設計模型中之相同類別的設計類別群組。
-
分析類別可以成為設計模型中功能相關的設計類別群組。
-
分析類別可以成為設計模型中的設計子系統。
-
分析類別可以成為設計子系統的一部分,如一或多個介面及其對應實作。
-
分析類別可以成為設計模型中的一項關係。
-
分析類別之間的關係可以成為設計模型中的設計類別。
-
分析類別會處理主要的功能需求,且會建立「問題」領域中之物件的模型;設計類別會處理非功能需求,且會建立「解決方案」領域中之物件的模型。
-
分析類別可用來代表「我們要系統支援的物件」,且並不決定其中有多少需要硬體支援,多少需要軟體支援。因此,分析類別的一部分可用硬體來實現,不需要全部在設計模型中建立模型。
上述各項可能有任意組合。
如果維護個別的分析模型,請務必維護從識別的設計元素到所對應之分析類別的可追蹤性。如果需要詳細資訊,請參閱對映至分析模型。
只有在維護個別分析模型時,本節才適用。
在設計期間,會識別支援準確符合架構及所選技術的設計元素。分析模型中的每個分析類別都應該關聯於設計模型中至少一個設計類別。
如果要建立這個可追蹤性的模型,您必須從設計元素繪製 <<trace>> 相依性來連接到它所代表的分析類別,如下圖所示:
附註:可追蹤性鏈結是從設計模型元素繪製到分析模型元素,因此,設計模型會相依於分析模型,且這個方向不可逆轉。
您應該在設計開始之前,決定設計模型中的類別要如何關聯於實作類別;專案的專用設計準則應該有這項說明。
設計模型也許很接近實作模型,也許相距很遠,這會隨著它的類別、套件和子系統對映到實作模型中之實作類別、檔案、套件和子系統的方式而不同。在實作期間,您通常會處理與實作環境相關且不會影響到設計模型的小策略問題。例如,在實作期間可以新增類別和子系統來處理並列開發,或調整匯入相依性。如果需要詳細資訊,請參閱作業:建立實作模型的結構和技術:從設計對映至程式碼。
從設計模型到實作模型,應該有一致的對映。 工作成果:專案專用準則應該定義這項對映,整個設計模型應該套用一致的抽象層次。
好的設計模型會有下列特性:
-
滿足系統需求。
-
能抵抗實作環境的變更。
-
很容易關聯於其他可能的物件模型和系統實作來進行維護。
-
清楚如何實作。
-
不包括最好在程式碼中說明的資訊。
-
很容易配合環境變更。
關於特定特性,請參閱核對清單:設計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