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生命週期架構里程碑
本準則討論在詳述階段結束時的「生命週期架構里程碑」的評估準則。也會說明必要構件的狀態。
主要說明

詳述階段的結束就是專案第二個重大里程碑的開始:生命週期架構里程碑。此刻,您必須詳查系統目標和範圍、架構選項及重大風險的解決方案。

評估準則

  • 產品「願景」和需求已穩定。
  • 架構已穩定。
  • 已證實主要的測試和評估方法可行。
  • 在可運作原型上取測試和評估結果顯示已擺平並確實解決所有重大風險。
  • 建構階段的反覆計劃非常詳細和精確,工作可以繼續推展。
  • 建構階段的反覆計劃已獲得可靠的預估。
  • 所有關係人皆同意在現有的架構下,展開目前的計劃可以開發出完整的系統,達成目前的願景。
  • 實際資源支出與規劃支出的差距尚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如果無法達成這個里程碑,專案可能就要放棄或大幅度地重新規劃。

構件

必要構件(依重要性排列) 里程碑狀態
原型 已建立一或多個可運作的架構原型,可探索重要功能及重大的結構性情境。請參閱下方原型扮演的角色附註。
風險清單 已更新和審查。架構在本質上就很容易出現新的風險,大多與非功能面需求的處理有關。
開發流程

已根據初期的專案經驗來修正開發流程,包括任何專案特定準則和範本,且完整程度足以進入建構階段。

開發基礎架構

建構的開發環境已就緒,包括流程的所有工具和自動化支援。

軟體架構文件 已建立和設定基準線,包括重大結構性使用案例的詳細說明(使用案例觀點)、主要機制和設計元素的確認(邏輯觀點),如果系統是分散式或必須處理並行問題,則另外需要流程觀點和部署觀點的定義(請參閱工作成果:部署模型)。
設計模型(及所有構件) 已定義和設定基準線。重大結構性情境已定義設計使用案例實現化,且必要的行為已分配給適當的設計元素。已確認元件,且充分瞭解製作/採購/重複使用決策,可以準確估算建構階段的成本和排程。選定的架構元件已整合並在主要情境上完成評估。從這些活動獲取的教訓也可能導致重新設計架構、考慮採用替代的設計方案或重新釐清需求。
資料模型 已定義和設定基準線。已定義和審查主要的資料模型元素(例如,重要的實體、關係、表格)。
實作模型(及所有構件,包括實作元素 已建立起始結構,主要元件也已產生原型。
願景 已根據從階段中取得的新資訊重新修正,更確實瞭解引導架構和規劃決策的最重要的使用案例。
軟體開發計劃 已更新和擴充來涵蓋建構階段及轉換階段。
反覆計劃 已完成並審查建構階段的反覆計劃。
使用案例模型參與者使用案例 使用案例模型(約完成 80%)- 已在使用案例模型調查中找出所有使用案例、已找出所有參與者、已製作大部份的使用案例說明(擷取需求)。
增補規格 已詳細記載和審查增補需求,擷取到非功能面的需求。
測試套組(輕度測試) 對詳述階段建立的每一個可執行版本,已實作並執行測試,驗證建構版本的穩定性。
自動化測試架構 各種不同機制和主要軟體元素的基準組合,收錄自動化測試軟體系統的基本特性。
選用構件 里程碑狀態
商業案例 已更新(如果從架構調查中發現改變專案基本前提的問題)。
分析模型 可能形成正式構件;通常不會正式維護,而是逐步形成「設計模型」的早期版本。
使用者支援資料 「使用手冊」及其他訓練教材。根據使用案例製作的初稿。如果系統很注重使用者介面,則可能需要。 

原型扮演的角色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可讓軟體架構師和專案管理人員自由地建構多種原型(請參閱概念:原型),堪稱為一種風險降低策略。其中某些原型可能是純採勘性質,隨後會摒棄。無論如何,架構很可能(對於較大型或史無前例的系統而言是必然的) 建構成一系列進化的原型(隨著詳述而納入不同議題),等到詳述階段完成時,終將形成一個整合、穩定的架構磐石。我們的意思不是指在詳述過程中辛苦打造原型所產生的一堆架構片段不需整合,千萬別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