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quote zhwikiquote https://zh.wikiquote.org/wiki/Wikiquote:%E9%A6%96%E9%A1%B5 MediaWiki 1.39.0-wmf.26 first-letter Media Special Talk User User talk Wikiquote Wikiquote talk File File talk MediaWiki MediaWiki talk Template Template talk Help Help talk Category Category talk Transwiki Transwiki talk TimedText TimedText talk Module Module talk Gadget Gadget talk Gadget definition Gadget definition talk 錢其琛 0 4766 127497 126611 2022-08-28T21:52:02Z Kalle Perälahti 48412 File wikitext text/x-wiki {{Wikipedia}} [[File:Qian_Qichen.jpg|thumb]] '''钱其琛'''({{bd|1928年|1月5日|2017年|5月9日}}),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出生于天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家,官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副部长、新闻司司长兼外交部发言人。 == 语录 == * 「只有正確對待過去,才能開闢未來。」 *: ——《時人雋語》 * 「有些人非常擔心,是不是他們自己心裏有鬼呀?」 *: ——2002年10月25日回應[[香港基本法]]第23條的問題 == 参考文献 == {{Reflist}} == 参见 == * 直接上司:[[江泽民]] * 接班外长:[[唐家璇]] {{-}} {{党和国家领导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Category: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 [[Category:2010年代逝世]] 7wgj92h1t09bhj5n14wk9xa8zhm3n76 新华日报 0 12219 127501 127345 2022-08-29T09:35:09Z Xixshnsh 43162 wikitext text/x-wiki '''《新华日报》''',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1947年2月28日被中华民国政府停刊。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复刊,现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由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1939年 == * 他们以为中国实现民主政治,不是今天的事,而是若干年以后的事,他们希望中国人民知识与教育程度提高到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国家那样,再来实现民主政治……正是在民主制度之下更容易教育和训练民众。 *: ——《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社论《[[s:民主政治问题|民主政治问题]]》<ref>[https://archive.org/download/1939-02-25/1939-02-25.jpg 《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第二版]</ref> == 1942年 == * “这说明英美在战时也还是尊重人民的言论出版等民主自由的。英美两大民主国家采取这些重大措置,正说明英美两国是尊重和重视共产党及其他党派,和他们所代表的意见和力量的”……“同时,(他们)也有一些批评。他的批评对不对,是另外一回事。这种民主团结的精神,是值得赞扬和提倡效法的”……“全国各党派能够融洽的为共同目标奋斗到底,这是英美的民主精神,也是我国亟应提倡和效法的。” *: ——《新华日报》1942年8月29日社论《[[s:民主精神|民主精神]]》<ref name=民主精神>[https://archive.org/download/1942-08-29/1942-08-29.jpg 《新华日报》1942年8月29日第二版]</ref> * 中国要实行民主政治,必须「取资欧美」,但又要避免欧美民主政治的一些流弊,更驾而上之,这正是中山先生的伟大识见。 *: ——《新华日报》1942年11月12日“新华副刊”《民主的真义》,作者项轶<ref>[https://ia601507.us.archive.org/8/items/1942-11-12/1942-11-12%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2年11月12日第四版]</ref> == 1943年 == * 不论程度之深浅,美国是始终保有一种传统精神的国家,那传统就是民主。从华盛顿总统直到林肯总统,美国历次的战争,都是为民主而打的;美国目前所参加的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也就是为民主,应当是为民主。 : 这原因一半是美国的立国是由于人民要求民主而来(独立战争);一半是从这个立国基础,使美国人得到一种体念,就是罗斯福总统对杰斐逊所下的评语:"杰斐逊对于人类之所相信者与今日之所相信者同:彼与吾人同信人类有自治之能力;任何帝王暴君独裁者之统治人类,均不若彼等之自治。" : 这信念是美国两百多年民主政治的结论,不但是教训着美国人民,而且应当是全世界人类的教训。 :: ——《新华日报》1943年4月15日短评《[[s:民主主义的利刃|民主主义的利刃]]》<ref>[https://ia601409.us.archive.org/27/items/1943-04-15/1943-04-15%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3年4月15日第三版]</ref> * 每年这一天,世界上每个善良而诚实的人都会感到喜悦和光荣;自从世界上诞生了个新的国家之后,民主和科学才在自由的新世界里种下了根基。一百六十七年,每天每夜,从地球最黑暗的角落也可以望到自由神手里的火炬的光芒,——它使一切受难的人感到温暖,觉得这世界还有希望。 : 从年幼的时候起,我们就觉得美国是个特别可亲的国家。我们相信,这该不单因为她没有强占过中国的土地,她也没对中国发动过侵略性的战争;更基本地说,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是发源于从美国国民性中发散出来的民主的风度,博大的心怀。 :: ——《新华日报》1943年7月4日“新华副刊”《[[s:民主颂|民主颂——献给美国的独立纪念日]]》,作者唐征(但此人的資料極少且大部分資料來源都在中國境內的網站)<ref>[https://archive.org/download/1943-07-04/1943-07-04.jpg 《新华日报》1943年7月4日第四版]</ref>。本文作者不是[[毛泽东]]。 * 美國的開國英雄共同持有一個信念,就是:人與人是生來平等的。關於這點,他們並沒有引經據典,寫出有系統的理論,而或許在他們看來也不必要做什麼理論的說明,因為他們覺得這本是自明的道理。他們演講,就講這個信念;他們寫小冊子,寫論文,就寫這個信念;他們行動,就要在行動中貫徹這個信念;他們流血戰鬥,仍只是為了實現這個信念。脫離這個信念而生活,那就是說,不把旁人看做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或者忍受旁人不把自己看做是和他平等的人的待遇,...對於他們,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 試摘錄點當時美國獨立戰爭中的英雄的話來,就可看出他們的信念是何等單純而又何等執著。像年青的漢米爾頓(A. Hamilton)說:「人的神聖權利,絕不是從陳舊的字紙堆裡找得出來的,而是用神聖的大手筆,好象用太陽的光輝一樣,寫錄在人類的天性的全部中;那是永遠不能被人間的權威所塗抹或者遮蔽掉的」。這是何等的堅信啊!霍布金(S. Hopkings)又說:「一個人倘若有服從他人意志的必要,他就真是那人的奴隸!他有個惡劣的主人,他固然是奴隸;他的主人,縱然善良,他也仍舊還是個奴隸」。這又是何等鮮明的昭告啊!美國革命時代的民主戰士們就是這樣地尊重著他的民主的理想,而又這樣地判然劃分奴隸與自由人的道路,絕沒有徘徊中間的餘地。因此,當時還有一個人說:「在唯一可憎的出路只是執役作卑賤的奴隸的時候,誰又能不去拿起卜魯特斯(Brutus)的無情的刀,克林威爾(Cromwell)的鮮紅的斧,或者拉瓦雅克(Ravaillac,刺死法王享利第四者)的血染的刀呢?」於是當時的十三州的殖民地的人民就毫不遲疑地拿起他們的刀斧,打了七年仗,爭得了他們不做奴隸、而做自由人的地位。 : 這一切看來真是再平易不過的了。但假如不是真心誠意地承認並尊重自己以及旁人做人的權利,那還有什麼民主可言呢?所以在美國獨立戰爭發動的那一年,有名的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發表了一本宣揚民主觀念最有力量、對革命的發生有直接影響的小書,這本書的題目不過是《常識》二字(Common Sence)。歐洲的王公貴族所視為毒蛇猛獸的民主主義,對他們不過是常識,因為那已浸透在他們的全部生命中了。在這小冊中有這樣一句警句道:「在上帝眼光裡,一個誠實真摯的人,比古今所有的戴著冠冕的惡漢,對於社會還有價值些。」真正的民主戰士,就不過是最誠實最真摯的人。 : 領導反對奴隸制度成功的林肯曾根據了獨立宣言的精神而說:「方今是一個交換的世界,凡不願給旁人做奴隸的人,就應當不願以旁人做奴隸。凡拒絕旁人享用自由的人,自己也不應該享用自由;既然是立身在公平的上帝之下,這樣的人縱然有了自由也絕無久享之理」。這正是說,壓迫旁人的人自己也不能有自由,這是何等輝煌的真理啊。 :: ——《新華日報》1943年7月4日“新华副刊”《真实的民主戰士》,作者罗泊<ref name=民主精神/> *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社会状况等具体条件的不同,他们各自所实行的民主政治,可能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存在着多少差异。但无论如何,它们之间有一个基本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政权为人民所握有,为人民所运用,而且为着人民的幸福和利益而服务。这样的政权必然尊重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使失掉自由权利的人民重新获得自由权利;没有失掉自由权利的充分享有自由权利;特别是言论、出版、机会、结社,这些作为实行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的人民的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是必须切实而充分地加以保障的。 *: ——《新华日报》1943年9月15日社论《[[s:民主第一|民主第一]]》<ref>[https://archive.org/download/1943-09-15/1943-09-15.jpg 《新华日报》1943年9月15日第二版]</ref> == 1944年 == * 国际民主既然与国内民主不可分割,所以要想参加到世界民主国家家庭中去的人们,就无法违反国内民主的原则。 *: ——《新华日报》1944年1月19日社论《[[s:国内民主与国际民主|国内民主与国际民主]]》<ref>[https://ia601502.us.archive.org/4/items/1944-01-19/1944-01-19%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1月19日第二版]</ref> * ……抗战是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人民的自由——自由不是专卖品,不是施茶施粥似的慈善事业。谁也不能自由到说:这玩意是我的,高兴给谁就给谁。更不能自由到说:“我有分配自由的自由,你只有不自由的自由。…… *: ——《新华日报》1944年1月22日短评《[[s:抗战的人,应有自由|抗战的人,应有自由]]》<ref>[https://ia601405.us.archive.org/31/items/1944-01-22/1944-01-22%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1月22日第三版]</ref> * 单说英美吧。英美是民主国家。这是人人公认的。……为了抗战胜利,为了战后和平,为了政治的进步,为了国际的地位,必须从保障基本的民主权利开步走。恐惧是懦夫,疑虑是自私,反对便是倒行。我们再度呼吁:保障人民的基本民主权利。 *: ——《新华日报》1944年2月1日社论《[[s:人民基本民主权利的保障 ——论张君励先生的建议案|人民基本民主权利的保障——论张君励先生的建议案]]》<ref>[https://ia601500.us.archive.org/31/items/1944-02-01/1944-02-01%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2月1日第二版]</ref> * 人民所享有的民权,不能不是愈到下层,愈广泛,愈直接。但选举权虽对于中央,也是可以无限制地运用的。特別是代表人民的所谓代表机关,不论是国会也好,人民代表大会也好,必须由人民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否则这种机关,便不是民意机关。 : 選舉權能否徹底地、充分地、有效地運用,與被選舉權有沒有不合理的限制和剝奪,具有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本來,廣義地說,選舉權就包括被選舉權在內,有选举权的运用,就必有被选举的对象;因而有选举权的存在,就同时,有被选举权存在。如果被選舉權受了限制,則選舉權的運用,也就受限制了。具体地说,假使某些人民被剥夺了被选举权,则有选举权的人就不能去选举他们,因而选举权的运用,也就受着限制了。所以真正的普選制,不僅選舉權要「普及」、「平等」。而且被選舉權也要「普及」、「平等」,不仅人民都要享有同等的选举权,而且人民都要享有同等的被选举权。除了“精神缺陷”或“被法院判处剥夺公权”的人们,以及汉奸外,任何人的被选举权都不应该被限制,被剥夺。不仅不应该以资产多寡、地位高下、权力大小为标准,而且不应该以学问优劣、知识多少为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能不能代表人民的意思和利害,是不是为人民所拥护,因而也就只有让人民自己去选择。如果事先限定一种被选举的资格,甚或由官方提出一定的候选人,那幺纵使选举权没有被限制,也不过把选民作投票的工具罢了。 : 最后应该说及的,是要彻底地、充分地、有效地实行普选制,使人民能在实际上,享有「普通」、「平等」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则必须如中山先生所说,在选举以前,「保障各地方团体及人民有选举之自由,有提出议案及宣传、讨论之自由。」也就是「确定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的完全自由权。」否则,所谓选举权,仍不过是纸上的权利罢了。 : ——《新華日報》1944年2月2日社论《[[s:论选举权|论选举权]]》<ref name=选举权>[https://archive.org/download/1944-02-02/1944-02-02.jpg 《新華日報》1944年2月2日第二版]</ref><ref>http://www.civicparty.hk/sites/default/files/newsA3.jpg?1409113900</ref> * 限制自由、镇压人民,完全是日德意法西斯的一脉真传,无论如何贴金绘彩,也没法让吃过自由果实的人士,尝出一点民主的甜味的。 *: ——《新华日报》1944年3月5日“新华副刊”《强大而民主》,作者郁敏<ref>[https://ia601401.us.archive.org/1/items/1944-03-05/1944-03-05%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3月5日第四版]</ref> * 我们尊重并且愿意接受美国朋友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正如我们对孤立主义提出批评,应受到尊重一样,这也是从彼此激励互求进步以加强两国人民的合作出发的。我们丝毫也不心存疑惧,认为美国朋友的批评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 ——《新华日报》1944年3月15日社论《[[s:加强中美人民的合作|加强中美人民的合作]]》<ref>[https://ia601400.us.archive.org/24/items/1944-03-15/1944-03-15%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3月15日第二版]</ref> * 英国人民把言论、集会、身体等自由作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而加以无比重视,从美国方面也同样表现出来。上引赫尔国务卿自称一生为这目标奋斗力争的正是这个东西。 : “平等”与“自由”为什么被民主国家这样重视,重视到认为没有这就无从谈民主政治呢?这是很简单的。国父孙中山先生曾经说:“提倡人民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公天下和家天下的道理是相反的;天下为公,人人的权利都是很平的;到了家天下,人人的权利便有不平,......所以对外族打不平,便要提倡民族主义。对于国内打不平,便要提倡民权主义。” : 英美民主政治所重视的平等,正是这一含义……假如至今英美仍不准人民有平等的权利,那末怎样能够谈得到民主、怎样能够实现民治呢?说到'自由'也是一样,如果连人民言论、集会、身体的自由都不允许,则民治从何谈起?……英国没有成文宪法,但是英国人民有平等有自由,所以虽没有宪法也是民主国家。由此看来,民主政治的主要标志是人民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 民主的潮流正在汹涌,现在是民权的时代,人民应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身体的自由是真理,实现民主政治是真理,真理是要胜利的,所以高举民主的大旗奋斗着的世界和中国人民是一定要胜利的。 : ——《新华日报》1944年3月30日社论《[[s:论英美的民主精神|论英美的民主精神]]》<ref>[https://ia601509.us.archive.org/16/items/1944-03-30/1944-03-30%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3月30日第二版]</ref> * 可见民主和言论自由,实在是分不开的。我们应当把民主国先进的好例,作为我们实现民主的榜样。 *: ——《新华日报》1944年4月19日短评《[[s:言论自由与民主|言论自由与民主]]》<ref>[https://ia601405.us.archive.org/15/items/1944-04-19/1944-04-19%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4月19日第三版]</ref> * 惟有我们的敌人日本和德国,才是只讲一种自由的,他们的人民没有政治自由,所以他们不会积极作战。“有自由的国家不可侮,没有自由的国家,虽暂时强大,最后还是要失败。”这两句话,更是不移之论,目前盟军胜利的捷报,正在印证着这个真理。 : ……这正如前天座谈会主席左舜生先生说的:「我们不去敦促,自由这一客人是永远不会进我们的门的!」 : ——《新华日报》1944年5月16日社论《[[s:孙哲生先生论三种自由|孙哲生先生论三种自由]]》<ref>[https://ia601405.us.archive.org/17/items/1944-05-16/1944-05-16%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5月16日第二版]</ref> ::(注:孙哲生时任立法院院长) * 当清朝晚年,最初有人提倡洋务运动,主张学外国人造枪炮、办工厂的时候,曾遭受一种激烈的反对。反对者并不能否认外国的确靠了枪炮机器而比中国强,他们说这一套都是外国人的东西,决不适用于中国…… : 原来,科学为求真理,而真理是不分国界的……现在固然再也没有顽固派用国情特殊,来反对科学--自然科学的真理了。只有在社会现象上,顽固派还在用八十年前顽固派用过的方法来反对真理。曾听见有一位乡下老先生说:中国人坐汽车会发晕,这就证明汽车只是外国人的玩意。现在却有些已学会了坐汽车的先生们说:中国人民倘过民主自由的生活,就会出乱子,所以民主只是适用于外国,不合国国情,岂不是同样荒谬么? : 民主制度比不民主制度更好,这和机器工业比手工业生产更好一样,在外国如此,在中国也如此。而且也只能有在某国发展起来的民主,却没有只适用于某国的民主。有人说:中国虽然要民主,但中国的民主有点特别,是不给人民以自由的。这种说法的荒谬,也和说太阳历只适用外国、中国人只能用阴历一样。 : —— 《新华日报》1944年5月17日“新华副刊”《民主即科学》,作者陈桑<ref>[https://ia601406.us.archive.org/9/items/1944-05-17/1944-05-17%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5月17日第四版]</ref> * 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新聞:據說美國在馬紹爾戰場協助土人實行民主,讓他們自己選舉行政官。這是很平凡的事:從民主的美國來說,正應當如此。這也是不平凡的事:從不民主或尚未民主的國家來看,覺得新奇、覺得刺耳、覺得不平凡。 *: ——《新華日報》1944年10月3日短評《[[s:平凡与不平凡|平凡与不平凡]]》<ref>[https://ia601402.us.archive.org/35/items/1944-10-03/1944-10-03%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華日報》1944年10月3日第三版]</ref> * 渥太華雜誌說:「英國人民對於反對黨的討論、辯論和評論,非常重視,所以由國庫撥款成立反對黨,使之評論政府。」看了這消息不免使人大吃一驚。理由不辨自明:讓人民來評論,這種辦法是不合於我們東方人的文化習慣的。東西文化的不同之點,恐怕這倒是一例。 *: ——《新華日報》1944年10月25日短評《[[s:东西不同论|东西不同论]]》<ref>[https://ia601504.us.archive.org/5/items/1944-10-25/1944-10-25%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報》1944年10月25日第三版]</ref> * 像林肯总统和罗斯福总统那样的民主的政治生活中产生的领袖,是虽在战时也一点不害怕民主制度的巡行的。他们害怕民主的批评和指责,他们不害怕人民公意的渲泄,他们也不害怕足以影响他们的地位的全民的选举。他们不仅不害怕这些民主制度,而且他们坚决地维护支持这些民主制度。因此他们才被人民选中了是大家所需要的人。 : 只有忠于民主制度,坚决地依靠着民主主义这“生命的活力”的人,才能够在民主制度下继续存在;反之,害怕民主制度的人就是背离了这伟大的生命的活力,而终于会陷于死亡的绝境! : ——《新华日报》1944年11月15日“新华副刊”《民主主义是生命的活力》,作者陈桑<ref>[https://ia601403.us.archive.org/13/items/1944-11-15/1944-11-15%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11月15日第四版]</ref> ==1945年== * 必须真正做到民主动员,必须有民主政府持行并保障一切民主的措施,这真理还不简单明了吗? *: ——《新华日报》1945年1月18日“新华副刊”《工程师和民主》,作者韦华<ref>[https://ia601507.us.archive.org/21/items/1945-01-18/1945-01-18%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1月18日第四版]</ref> *考察新闻自由的三位使者二十八日到了重庆。但在中国,提起'新闻自由'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据统计,国民党政府为管制报纸、通讯社、新闻记者及图书杂志出版事业、书店、印刷所和戏剧电影,颁布了二十九种特别法规。……此外,尚另有内政部公布的两种。除明令公布的种种法规外,还有各种临时指示电文。……三十三年六月,国民党政府公布的《战时出版品书刊审查办法》,内容无所不包,例如其中规定的禁载标准十二条中第一项:“违背我国立国之最高原则者,”就笼统抽象,可以任意解释;而照现行情况,所谓“立国的最高原则”,就是党治。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民主的中国报纸,就厄运重重,动辄得咎。下面我们收集了一些在各种困难下的中国舆论界对于新闻自由的痛切呼吁,和对民主主义政策和殷切向往的部分材料,以供参考。——编者 :'''言论出版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 :“统制思想,以求安于一尊;箝制言论,以使莫敢予毒,这是中国过去专制时代的愚民政策,这是欧洲中古黑暗时代的现象,这是法西斯主义的办法,这是促使文化的倒退,决不适于今日民主的世界,尤不适于必须力求进步的中国。”“所以我们的认识是……要想在战后不愧为四强之一,……必先提高文化;提高文化,必须先有思想言论的自由”(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成都《新中国日报》)。…… :“言论出版的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件,没有言论出版的自由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不民主便不能团结统一,不能争取胜利,不能建国,也不能在战后的世界中享受永久和平的幸福。因此不仅在平时需要言论自由,在战时更需要言论自由。罗斯福总统把它列为四大自由之首,邱吉尔首相也把它定为七项标准的第一项,正因为他们能这样地重视它而且好好地名符其实地尊重它,所以才能在现在连打胜仗,并且要在将来建立和平。这一切摆在眼前的事实,正清楚地指出了我们今天应有的要求”(三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昆明《云南日报》)。 :'''言论出版限制使人民愚昧和无知''' :“十数年来,因为检查制度的树立,使报纸的使命,未能充分达成;而在反映民意这一点,遗憾尤多,近年以来,……言论出版的限制加强,结果出版界的凋零,实为多年所未见;而报纸之所提供于国人的,几于全国一致、千篇一律!”“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应该加以改良的,……一个国家社会的进步,全在文化的提高;而文化的提高,一在教育普及,二在出版事业兴盛。我们对于有益可能的出版,如果过事‘谨慎',势将使出版事业趋于萎缩,而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感缺乏;终极的结果,使演成人民的无识和不知。以无识和不知的人民,固不足以言抗战,更不足以谈建国”(三十三年四月廿二日昆明《正义报》)。 :'''是民主还是独裁就看有无言论自由''' :“通讯与言论自由,乃是民主自由的基本要素。若没有这种自由,则失去说话自由权的个人,必同时失去其他自由,自由既丧失,那就与奴隶无异,不能算是国民。一个国家,如果其所统治的人民没有起码的说话自由,则其统治必属独裁。而以现时术语称之,则为法西斯的专制,断乎不能是民主。所以争取言论和通讯的自由正就是争取民主的先着”。……(三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成都《华西日报》)。 : '''要以坚毅精神争取实现民主政治''' : “新闻自由,是民主的标帜;没有新闻自由,便没有真正的民主。反之,民主自由是新闻自由的基础,没有政治的民主而要得到真正的新闻自由,决不可能。……(三十四年二月二日《华西日报》)。 :……“就报纸而论,国内外消息由一个机构发出,凡是对某一方面感觉不快或者不方便的,永远不会让人民知道。……于是所有的报纸图书杂志,尽管种类不同、名目不同、地点不同,内容都举一可以反三,全部相同。这不但浪费人力财力,其结果也会使人民的脑子一型化、僵化便化。有计划的桎梏,这国度内的人民将会重返自然,成为木石,成为猿鹿,为葛天氏之民、为无怀氏之民,为羲皇上人!”(吴晗,三十年一月十四日昆明《自由论坛》)。 : '''不做懦夫,不做奴才,使报纸为民主服务''' : “目前的事实,是报纸和舆论分了家,舆论被埋没在每一个人民的胸坎中,报纸杂志离开了现实,背叛了人民,孤零零地挂在半空中,不上不下,不进不退,不左不右,不死不活,只作为这时代的一个应有的点缀品罢了。”“与世无争,与人无争,是懦夫的行为;受辱不争,受害不争,是比懦夫更下一等的奴才行径;我们是懦夫、还是奴才?我们在这样一个时代,被侵略被压迫的时代,要解放自己,要解放国家,应该先以铲除这不争的恶性开始。我们要建设真正的民主政治、自由世界应从报纸能尽自己的责任、替人民服务、用公正的舆论来监督政府指导政府开始。”“报纸与舆论的合一,应该是当前最迫切的人民的要求!”(吴晗,昆明《自由论坛》三十四年一月十四日。) : ——《新华日报》1945年3月31日第二版“舆论辑要”《[[s:新闻自由——民主的基础|新闻自由——民主的基础]]》<ref>[https://ia601405.us.archive.org/29/items/1945-03-31/1945-03-31%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3月31日第二版]</ref> * 「现在是非变不可了!」「但如何变呢?」「我们只要看看人家。换句话说我们一切要民主。我们一切制度、政策以及其他种种,都要向着能配合世界转变上去改造。」 *: ——《新华日报》1945年4月8日第三版《[[s:中国需要“变”|中国需要“变”]]》<ref>[https://ia601400.us.archive.org/26/items/1945-04-08/1945-04-08%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4月8日第三版]</ref> * “人有天賦的人權,人的自由與尊嚴不該為不正勢力所侵犯與褻瀆,人民是政府的主人而不是奴隸,……這從十八世紀以來,應該早已經是全人類共知公認的常識了。可是,在今天,在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世界上還有根本不承認人民權利的法西斯蒂,還有企圖用不正暴力來強使人民屈服的暴君魔鬼,還有想用一切醜惡卑劣的方法來箝制人民自由、剝奪人民權利的「法規」,「條例」,「體制」;還有想用「民主」的外衣來掩藏法西斯本體的魔術家和騙子,那麼我們在今天這個民主先鋒的誕生的日子,就格外覺得自己的責任的重大,也就格外覺得傑弗遜先生精神的崇高與偉大了。” : ……“杰斐逊的民主精神孕育了两个世纪以来的美国民主政治,杰斐逊的民主精神也推进和教育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行进。” : ——《新華日報》1945年4月13日社論《[[s:紀念傑弗遜先生|紀念傑弗遜先生]]》<ref>[https://ia601504.us.archive.org/14/items/1945-04-13/1945-04-13%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報》1945年4月13日第二版]</ref> * “在另外一位名人教训青年的文章中,我们又看到这类的话,要我们青年牺牲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来贡献给国家和革命。乍看起来,这是很有道理的。为了国家利益和革命事业,我们应该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但这必须事先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我们那样牺牲自己是真正为了国家和革命么?第二,我们所有的一切是些什么?” : ……“一面说青年“根本不能谈民主”,一面是叫青年“必须牺牲个人的自由”,这就是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对青年所施行的“标准”的“民主自由”的教育。虽然有时也要牵着某些青年的鼻子,叫他们来唱唱“爱自由、爱民主”的歌调(但紧接在后面的总要露出那些什么第一什么集中之类的狐狸原腔来),那不过是为着要装装门面而已。” : ——《新华日报》1945年4月15日第四版《民主和自由新论》,作者黄元真。<ref>[https://ia601406.us.archive.org/6/items/1945-04-15/1945-04-15%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4月15日第四版]</ref> *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政治家,曾经这样表示出中国人民的希望:“我们并不需要、亦不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并不主张集体化,也不反对个人的活动——事实上,我们鼓励竞争和私人企业。在互惠的条件下,我们允许并欢迎外国对我们的地区作工商业的投资……我们相信着,并且实行着民主政治”。他说得很对。 *: ——《新华日报》1945年4月19日“新华副刊”《中国边区报导》,作者福尔曼,Holt公司出版,译自纽约时报<ref>[https://ia601405.us.archive.org/20/items/1945-04-19/1945-04-19%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4月19日第四版]</ref>。 * 要真正做到出版自由,必须彻底废除现行检查办法,还必须在纸张、印刷、交通运输各方面都有充分自由的保障。 *: ——《新华日报》1945年6月26日社论《[[s:出版业的危机!|出版业的危机!]]》<ref>[https://ia601409.us.archive.org/11/items/1945-06-26/1945-06-26%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6月26日第二版]</ref> * 一切力量来自人民!一切光荣归于民主! *: ——《新华日报》1945年7月2日第三版《一切光荣归于民主——共产党员怎样学习民主作风(之二)》,作者李晋<ref>[https://ia601504.us.archive.org/0/items/1945-07-02/1945-07-02%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7月2日第三版]</ref>。 * 曾经有一种看法,以为民主可以等人家给与。以为天下有好心人把民主给人民,于是就有了等待这种"民主",正如等待二百万元的头奖一样。但是中外古今的历史都证明了,民主是从人民的争取和斗争中得到的成果,决不是一种可以幸得的礼物。 *: ——《新华日报》1945年7月3日社论《[[s:争民主是全国人民的事情|争民主是全国人民的事情]]》<ref>[https://ia601500.us.archive.org/11/items/1945-07-03/1945-07-03%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7月3日第二版]</ref> * 年青的民主的美国,曾经产生过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威尔逊,也产生过在这一次世界大战中领导反法西斯战争的民主领袖罗斯福。这些伟大的公民们有一个传统的特点,就是民主,就是为多数的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美国现在是反法西斯战争中联合国四大主要国之一,担负了彻底消灭法西斯、消灭侵略、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安全的重大责任,从美国的革命历史,从美国人民爱好民主自由的传统精神,从美国人民的真正利益, 我们深信美国将继续罗斯福的民主政策,不会忽视世界各处,尤其是中国人民的声音,人民的要求。 *: ——《新华日报》1945年7月4日社论《[[s:象征民主自由的日子|象征民主自由的日子]]》<ref>[https://ia601402.us.archive.org/6/items/1945-07-04/1945-07-04%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7月4日第二版]</ref> * 在抗战胜利中纪念“记者节”,每个新闻从业员都感到一点光荣,但是在光荣背后,对于戴着重重枷锁而奋斗过来的新闻记者,每个人也都有一份悲愤和羞惭。悲愤的是我们“文章报国”的志愿和力量,在这长期的神圣抗战中因为这种不合理制度而打了一个七折八扣,有消息不能报导,有意见不能发表,每天做应声虫,发公式稿,替人圆谎,代人受罪,在老百姓中间造成了“报纸上的话靠不住”的印象,圆谎八年,把中国新闻事业的声誉和地位作践无余;而使我们羞惭的是在这么长的年月中,中国新闻记者竟默认了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不仅不能用集体的力量来打碎这种铐在手上的链子,挣脱缚在喉间的绳索,居然有不少自称新闻记者的人为这种制度辩护,用国情不同之类的话来替这种制度开脱,甚至有人由新闻记者摇身一变而为检查官,用剪刀和红墨水来强奸人民的公意。 *: ——《新华日报》1945年9月1日时评《[[s:为笔的解放而斗争 ——“九一”记者节所感|为笔的解放而斗争——“九一”记者节所感]]》<ref>[https://ia601402.us.archive.org/1/items/1945-09-01/1945-09-01%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9月1日第二版]</ref> * 一个民主国家,主权应该在人民手中,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一个号称民主的国家,而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这决不是正轨,只能算是变态,就不是民主国家。 : ……言论出版集会和人身自由是民主的起码条件,但他们认为要求这些条件,是阻挠民主。没有党派的合法地位,没有取消一切限制人民的法律和组织,不结束党治,不实行人民普选,如何能实现民主?……请走上民主的正轨:把人民的权利交给人民! : ——《新华日报》1945年9月27日社论《[[s:民主的正轨|民主的正轨]]》<ref name=9月27>[https://ia601408.us.archive.org/6/items/1945-09-27/1945-09-27%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9月27日第二版]</ref><ref name=南方/> *(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界说为何? :(毛泽东)答:“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s:四大自由 (罗斯福)|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新华日报》1945年9月27日第二版《毛泽东同志答路透社记者 中国需要和平建国》<ref name=9月27/><ref>{{cite web |title=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1] |url =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0190/70197/70358/4769022.html |website=人民网 |accessdate=2021-05-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101012456/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0190/70197/70358/4769022.html |archivedate=2020-11-01}}</ref> * 这件惨案的事理至为清楚,责任也很分明:一般青年学生只不过激于爱国热忱,凭了赤手空拳,起来要求民主反对内战,究有何罪?而国民党反动派竟采取残暴手段,惨加屠戮,并在屠戮之后,为了嫁祸起见,还不惜含血喷人,肆意诬蔑,居心恶毒以至于此,真是史无前例。但是人民是不会受欺骗的,人民是最公正的裁判者,国民党反动派要想一手掩尽天下耳目,徒见其日益心劳力拙而已。 *: ——《新华日报》1945年12月7日短评《[[s:人民是骗不了的!|人民是骗不了的!]]》<ref>[https://ia601505.us.archive.org/20/items/1945-12-07/1945-12-07%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12月7日第三版]</ref> * 但是内战一日不停止,民主一日不实现,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却是一天也不会停止的。中国青年继承了从“五·四”到“一二·九”的光荣传统,一定要和广大人民团结在一起,为和平民主的实现和巩固而斗争到底。 *: ——《新华日报》1945年12月9日社论《[[s:中国青年的光荣|中国青年的光荣]]》<ref>[https://ia601504.us.archive.org/24/items/1945-12-09/1945-12-09%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12月9日第二版]</ref> * '''“一二·一”惨案的责任——反动者诿过共产党''' : 反动者企图以“共党煽动”(见中央社电及中央日报、和平日报社论),轻轻把“一二·一”惨案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但是七日的新民报说:“学生罢课反对内战,当地军警出动镇压……,在这情形中谁是谁非,几乎不待判断”,“看昆明学潮惨案,受害的却是赤手空拳的学生,他们既无武器,更非军队,而竟受到武力的攻击”;“这次惨案却证明基本人权无保障……政府当局亟须反省”。国民公报在七日社论中,也指出:对“手无寸铁”的学生施以残杀,“云南省地方当局之未能慎为处理应该负责”。 : '''对青年应有民主态度——不可强加诬蔑,动用武力''' : 统治者于屠杀青年之余,还没有悔过的表示,但舆论界几乎一致(除极少官报)主张政治应民主,特别对青年,千万不应以武力对付,并当保障其身体、言论、集会、结社等基本自由。七日的大公报说:“今天是民主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治,正应该向民主大路上走,而民主精神,就是要多数人民关心国事,参与国事,在此前提下,政府可不必压制人民关心国事”。时事新报也认为,对待青年“不当心存忌怕”;“不可强行压制”,更“不可强加诬蔑……指为某党某派”。新民报(四日)说:“对付赤手空拳的学生,实在无动用武力之必要”,“我们主张在学校以内应当让我们的学生尽量自由,……我们以为青年们对于政治问题的态度,不应躲避隔绝,而应多研究,多辩论,以期真正了解,我们政府正在实施‘民主',我们以为这一点思想学术的自由是应当有保证的”。 : ——《新华日报》1945年12月11日第二版“舆论辑要”《[[s:“一二·一”惨案的反响|“一二·一”惨案的反响]]》<ref>[https://ia601405.us.archive.org/10/items/1945-12-11/1945-12-11%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12月11日第二版]</ref> ==1946年== * 专制主义者不要人民聪明懂事,只要人民蠢如鹿豕,所以他是很不喜欢现代报纸的。新专制主义者,即法西斯主义者,他们比其先辈,就更高明些了。戈培尔的原则,就是把所有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等完全统制起来,一致造谣,使人民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全是法西斯的谣言,毫无例外。到了戈培尔手里,报纸发生了与其原意相反的变化,谣言代替了真实的消息,人民看了这种报纸,不但不会聪明起来,而且反会越来越湖涂。看德国,不是有成千成万人替希特勒去当炮灰么。 : 所以,有两种报纸。一种是人民大众的报纸,告诉人民以真实的消息,启发人民民主的思想,叫人民聪明起来。另一种是新专制主义者的报纸,告诉人民以谣言,闭塞人民的思想,使人民变得愚蠢。前者,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民族,是有好处的,没有它,所谓文明,是不能设想的。后者,则与此相反,它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对于国家民族,是一种毒药,是杀人不见血的钢刀。 : ——《新华日报》1946年1月11日“本报八周年纪念特刊”《人民的报纸——为新华日报八周年纪念作》,作者陆定一<ref>[https://ia601502.us.archive.org/5/items/1946-01-11/1946-01-11%E7%AC%AC%E4%BA%94%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1月11日第五版]</ref> * 这些一切,只有证明全国人民及各民主党派对实施纲领的意见,首先是对人民自由的主张,是切实的,迫切需要实现的,万万「撤销」不得的。 *: ——《新华日报》1946年1月18日第三版《实现自由是“不切实际”吗?》,作者李新<ref>[https://ia601409.us.archive.org/12/items/1946-01-18/1946-01-18%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1月18日第三版]</ref> *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中国广大人民文化水准太低,常使有些人怀疑他们是否有运用选举权的能力;反对实行民主的人,更以此为借口,企图拖延民主的实行,并从而诬蔑解放区的民主选举。如象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的《和平日报》社论就可作为代表,那社论里面说:“……共产党拿‘普选’和‘不记名投票’来欺骗人民。谁不知道,中国人民有百分之八十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他们既不能记自己的名,更不会记共产党所指派(?)那一群大小官吏的名了。这种政府只能叫做‘魔术 ’政府,不能叫做‘民主政府’,共产党人却掩耳盗铃,硬说‘魔术’就是‘民主’,简直是对全国人民的一种侮辱”。这种说法,不仅是诬蔑解放区的人民,而且推论下去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民还无法运用民主选举,还应当由他们继续“训政”下去。居心何在,不问可知。假若将来中国人民个个都能识字了,实行选举时一定便利得多,这是很明白的。现在中国人民文盲太多,进行选举时非常麻烦,这也是事实。但是,无论如何,选举的能否进行和能否进行得好,主要关键在于人民有没有发表意见和反对他人意见的权利,在于人民能不能真正无拘束的拥护某个人和反对某个人,至于选举的技术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解放区实行民主选举的经验便是明证。我们略举几个例子,看看解放区是怎样选举的吧:首先要说明,候选人决不是指派的,而是由人民提出的,在乡选中每一个选民都可以单独提出一个候选人。在县选中每十个选民可以连合提出一个候选人。选举的方法是分成两种:一种是识字的人,写选票;一种是不识字的人,则以投豆子代替写选票。这是很久以来就采用了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又曾有过不断的改进和新的创造。过去的办法是由候选人坐在晒场上,每人背后摆一个罐或碗,因事不能到会的候选人仍然给他们空出位子,位子后摆上碗,每只碗上都贴着候选人的名字,选民每人按应选出的人数发豆子数粒,于是各人便把豆子投入自己所要选的那个人碗中,在投豆子之前,先由监选人向大家说明每一只碗所代表的候选人,一般说起来,不识字的老百姓总是特别留意于记忆的,在这件他们看来很郑重的事情上,更是不致于弄错。这种方法还有缺点,那就是当每个选民投豆子时,到会的人都可以看得见,实际上成了记名投票。后来就改变方法,把碗统统放到另外一个房子里,除监选人在选民万一记不清楚时从旁帮助说明外,其余的一概不准在场。但这种方法仍有缺点,因为碗是仰着放的,那个碗里已有的豆子多,那个碗里已有的豆子少,都看得清楚,这样就可能使后来的投票受到先前投票者的影响,因而不自觉的失去了自主性。补救这个缺点的方法,就是用纸把每一个碗都盖起来,而让投票者从碗边上把豆子投进去。最近陕甘宁边区的选举中又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法,在候选人数不多(乡的选举中候选人一般是不会太多的)的时候,依候选人的多少,发给选民几颗,颜色不同的豆子,比如:黑豆一颗代表张××;黄豆一颗,代表李××;玉米一颗,代表赵××等,另外每个选民再发给小纸一张,如果想选谁,就把代表谁的豆子用纸包上,放在碗里,同时包几颗者作废。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农村文盲的无记名投票,在某些地方实行结果很好。以上只是略略举几种方法作为例证而已,此外也还有其他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创造证明了只要有实行民主的决心,人民的文化水平低与不识字都不会变成不可克服的障碍。那些信口诬蔑解放区选举,并企图以此来拖延民主选举之施行的谎言,完全没有事实根据。才真是“对全国人民的一种侮辱”哩。 *: ——《新华日报》1946年1月24日第四版《不识字的人,就不能选举吗?》,作者力民<ref>[https://ia601500.us.archive.org/6/items/1946-01-24/1946-01-24%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1月24日第四版]</ref><ref>{{cite web |author1=卢毅 |title=“因为边区有民主”:抗战时期中共声望的提升 |url = http://www.celay.org.cn/info/1056/5804.htm |website=中延院学报 |accessdate=2020-08-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08110408/http://www.celay.org.cn/info/1056/5804.htm |archivedate=2019-12-08}}</ref> * “有两种出版法:一、保障以及发扬文明之出版法;二、摧残以及毁灭文明之出版法。我们中国需要哪一种?我们中国要不要走上文明国之大道,与其他文明国一起,在世界舞台上并驾齐驱? : 文明国之道路就在于使人民的才智有发展之可能和真正的机会。出版是文明的指标,但文明国决不以其政府出版物而自豪,文明国常以民间出版事业之兴盛而自豪,常以其民间出版物的品质之优良、种数与数量之众多而自豪。英国如此,美国如此,法国如此,苏联,真正人民的国家尤其是人民自由出版之最高型。文明国在宪法中不仅保证人民思想、信仰、言论、出版之自由,而且明文宣告放弃检查制度或禁止采用检查制度。” : ……“人民的自由出版是近代文明的道路;近代文明的道路就是要建设一个进步的民主的幸福的丰富的持久和平的世界;因此,它需要文明的创造,因此它需要文明的批判和自由研究——健全的文明都容许文明的批评,它没有什么经不起文明的批评之理——而文明批判与自由研究就需要不仅在一个民族内而且在诸民族间自由的精神交通,人民的自由出版就是这样一个民族文明创造的交通机关。” : ……“真正的出版法以人民的自由出版为常道,因人民的自由出版是思想信仰良心学术言论自由集中的反射镜。我们能希望一个出版法站在近代文明之外不保障其发展吗?” : ——《新华日报》1946年2月18日专论《论出版法之修正(上)》,作者何思敬<ref>[https://ia601502.us.archive.org/17/items/1946-02-18/1946-02-18%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2月18日第二版]</ref> :* 另一转述版本:人民的自由出版是近代文明的道路……它需要文明的创造,它需要文明的批判和自由研究——健全的文明都容许批评,它没有什么经不其文明批评之理……真正的出版法以人民的自由出版为常道,因为人民的自由出版思想信仰、良心、学术、言论自由集中的镜。 * 立即释放全国政治犯!严惩虐待犯人、毒杀犯人的凶手!未获释放的政治犯应切实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不准再有虐待和私刑拷打犯人的非法行为。 *: ——《新华日报》1946年2月18日第四版《快释放政治犯》,作者齐野<ref>[https://ia601402.us.archive.org/33/items/1946-02-18_202008/1946-02-18%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2月18日第四版]</ref>。 * 打开我国的地图,睁开眼睛一看,国民党一党专政下的地区,哪里没有灾荒?单就报纸上发表的材料来看,可以看出灾荒是异常严重的。如湖南、河南、安徽、广东、广西、江苏、湖北、江西、四川,以及陕、甘、青、滇等省,真是遍地是灾,尤其是湖南等地,实在是惨不忍闻。......“以农立国”的中国,立在这样的农村大破产当中,还说中国没有经济危机,简直是骗人,那只是国民党一党领导毫无办法解决的自欺欺人的手法!…… : 老实说,国民党内反动派的内战及维持一党专政的政策是建立在制造饥饿和灾荒上的,所以这些救灾的治本办法,只有国民党确定的和各党派一道走上和平、民主的道路时,才能完满解决。 : ——《新华日报》1946年3月30日社论《[[s:一党独裁,遍地是灾|一党独裁,遍地是灾]]》<ref>[https://ia601409.us.archive.org/5/items/1946-03-30/1946-03-30%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3月30日第二版]</ref> * 本市消息 内政部公开颁行一种限制人民游行自由的法令,借口是“恐稍有不慎,足以影响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宁”。据中央社讯,其要点如下:负责筹备游行的人员,需于事前将姓名、年龄、职业、住址、游行宗旨、集会地点、进行日期及时间经过路线等呈报当地“治安主管机关”。散发的印刷品和张贴的标语须事先送当地“治安主管机关”审查。上项法令,已由内政部发致全国各省市地方机关,本市市政府业已接到,且已分令警察局及各区公所“遵照办理”。有了这个“法”的根据,今后各地当局更可以随意于事先防止临时禁止一切人民团体之游行。人民游行已无自由可言了。 *: ——《新华日报》1946年5月13日第二版《[[s:人民自由又遭损害,内政部颁限制游行法|人民自由又遭损害,内政部颁限制游行法]]》<ref>[https://ia601401.us.archive.org/28/items/1946-05-13/1946-05-13%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5月13日第二版]</ref> * 现在,官方豢养的论客们更公然地企图恐吓人民,说国民党是希望中国安定的,而共产党却希望天下大乱。其实“要变又要乱”的人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和它的利益的忠实代表者中国共产党,不但“要变不要乱“,而且正是要“以变止乱“,而且知道只有变方能止乱。与这相反,“要乱不要变”的人却是有的,那就是国民党反动派。他们企图“以乱止变”。他们正在用各种可怕的乱来阻止他们的专政被改变。自然,他们也是希望某一种“ 安定“的,但那并不是全中国的安定,并不是全中国人民的安定,而仅仅是他们坐在压迫人民的宝座上的'安定'。他们那个小集团可以统治全国、为所欲为的'安定'。 *: ——《新华日报》1946年5月17日社论《[[s:谁使中国不能安定?|谁使中国不能安定?]]》<ref>[https://ia601404.us.archive.org/25/items/1946-05-17/1946-05-17%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5月17日第二版]</ref> * 作统治者的喉舌,看起来像自由了,但那自由也只限于豪奴、恶仆应得的自由,超出范围就是不行的。也就是说你尽可以有吆喝奴隶──人民大众的自由,但对主子则必需奉命唯谨的,毕恭毕敬,半点也不敢自由。 *: ——《新华日报》1946年9月1日“新华副刊”《记者节》,作者小亚<ref>[https://ia601403.us.archive.org/4/items/1946-09-01/1946-09-01%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9月1日第四版]</ref>。 * “五四”运动以来三十年的中国史,就是学生爱国运动与人民自主运动密切结合的历史,就是学生运动充作人民运动的先锋和辅助军的历史。在一代的时间内,中国学生用自己的血、泪和汗写下了中国民族 民主运动史上光辉的史页,也是世界革命史上特出的史页。事实证明:中国学生将一本过去传统的爱国精神,继续为自己祖国的独立自主和民主自由而努力,也就是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 ——《新华日报》1946年11月17日社论《[[s:争取自由解放的中国学生——世界学生日献辞|争取自由解放的中国学生 ——世界学生日献辞]]》<ref>[https://ia601401.us.archive.org/32/items/1946-11-17/1946-11-17%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11月17日第二版]</ref> == 1947年 == * 而在重庆被打得头破血流的青年学生们的组织与行动也被当局宣布为“不合法组织……妨害治安”,而加以取缔。反之,那些打人的暴徒,是合法的组织,是有益治安,而应力加保护。这就是合法政府的合法措施。 : 让我们在这个不合法的罪名下继续奋斗,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的宪法]]”出现的一天吧! : ——《新华日报》1947年2月22日第三版《合法的罪恶》,作者门纳<ref>[https://ia601405.us.archive.org/6/items/1947-02-22/1947-02-22%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7年2月22日第三版]</ref> == 误传 == * 不能因国民程度不高而拒绝民主,应用民主政治教育人民。 *: ——这句话并非摘自《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社论《民主政治问题》原文<ref>[https://archive.org/download/1939-02-25/1939-02-25.jpg 《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第二版]</ref>,只是笑蜀著《历史的先声》中为这篇社论归纳的小标题。 * 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孙中山的事业已经有了它的继承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的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佛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它一定会得到而且已经得到民主的美国的同情。美国正在用大力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民主运动,这是我们所感激的。 : ……七月四日万岁!民主的美国万岁!中国的独立战争和民主运动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摘自《[[解放日报]]》1944年7月4日社论《[[s:美国国庆日 ——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节日|美国国庆日 ——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节日]]》<ref>[https://ia601509.us.archive.org/26/items/1945-07-04_20200808/1945-07-04%E7%AC%AC%E4%B8%80%E7%89%88.jpg 《解放日报》1944年7月4日第一版]</ref><ref>[https://ia601507.us.archive.org/27/items/1945-07-04_20200808_0302/1945-07-04%E7%AC%AC%E4%BA%8C%E7%89%88.jpg 《解放日报》1944年7月4日第二版]</ref>,《新华日报》1944年7月4日社论是《祝美国国庆》<ref>[https://ia601507.us.archive.org/16/items/1944-07-04/1944-07-04%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7月4日第二版]</ref>。 ==需要更多来源== ''以下内容大部分摘自《历史的先声》,请协助提供更多来源,比如当日《新华日报》电子版或截图。'' * 如何使青年的思想和行动能有正当的发展…可分两种,一种是主张思想统制。这就是说,把一定范围以内的思想,灌输给青年,对于这种思想是没有怀疑和选择的余地的。…另一种主张是思想自由。…只有自觉和自愿,才能产生心悦诚服的信仰,和惊天动地的创造活动。一般民众都是如此,青年尤其是这样。如果走相反的道路,则结果都是十分可悲的。有许多事实说明在强迫注入的训练之下,青年感到很大的痛苦…这种办法是必须改正的。我们主张思想应当是自由的。 *: ——《新华日报》1941年6月2日社论《青年思想训练问题》 * 军队国家化是新中国的基本国策,党卫军是法西斯和蒋介石才干得事情,是欺骗人民的卑鄙手段。 *: ——《新华日报》1944年2月14日 * 昨天报载:慕尼黑在上周未暴动,”革命精神炽烈”,这是真的民意了,”纳粹调集坦克出动镇压”。希特勒要有他自己的”民意”,就叫戈林去说话。真的民意出现了,希特勒就派坦克去说话了。 *: ——《新华日报》1944年3月15日 * 现在,假如我们承认战后的世界是一个不可抗而又不可分的民主的世界,那么要在这个世界里生存,要在这个世界的国际机构里当一个”优秀分子”,第一就是立刻在实践中尊重”新闻自由”这种人民的”不可动摇的权利。” *: ——《新华日报》1944年10月9日社论《民主大家庭的家法》 * 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而努力,所要的自然是真货,不是代用品。把一党专政化一下妆,当做民主的代用品,方法虽然巧妙,然而和人民的愿望相去十万八千里。中国的人民都在睁着眼看:不要拿民主的代用品来欺骗我们啊! *: ——《新华日报》1945年1月28日《是不是代用品呢?》,作者友谷<ref name=南方>{{cite news |title=重申和重温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追求 |url = http://opinion.southcn.com/editorial/200510200493.htm |access-date=2020-07-11 |newspaper=南方都市报 |date=2005-10-20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711192954/http://opinion.southcn.com/editorial/200510200493.htm |archive-date=2020-07-11 }}</ref> * 二十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天天见的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其是否为人民着想,姑置不论。最使人愤慨的是连这样的法,政府并未遵守。政府天天要人民守法,而政府自己却天天违法。这样的作风,和民主二字相距十万八千里!所以民主云云者是真是假,我们卑之无甚高论,第一步先看政府所发的那些空头民主支票究竟兑现了百分之几?如果已经写在白纸上的黑字尚不能兑现,还有什么话可说?所以在政治协商会议开会以前,我们先要请把那些诺言来兑现,从这一点起码应做的小事上,望政府示人民以大信。 *: ——《新华日报》1946年2月1日,作者茅盾。 * 中国青年在现阶段中所从事的运动,应该是争取民族独立,经济平等,和政治民主。为这三大目标而奋斗的人,在历史中就有他的地位。 *: ——《新华日报》1946年11月17日 == 参考文献 == {{Reflist}} == 外部链接 == {{Wikipedia}} * [http://xh.xhby.net/ 《新华日报》] * 《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Category: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Category:报纸]] mj2878sy5ytaf15ifbzhvv0jg2oecqy 127503 127501 2022-08-29T10:11:12Z Xixshnsh 43162 wikitext text/x-wiki '''《新华日报》''',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1947年2月28日被中华民国政府停刊。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复刊,现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由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1939年 == * 他们以为中国实现民主政治,不是今天的事,而是若干年以后的事,他们希望中国人民知识与教育程度提高到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国家那样,再来实现民主政治……正是在民主制度之下更容易教育和训练民众。 *: ——《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社论《[[s:民主政治问题|民主政治问题]]》<ref>[https://archive.org/download/1939-02-25/1939-02-25.jpg 《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第二版]</ref> == 1942年 == * “这说明英美在战时也还是尊重人民的言论出版等民主自由的。英美两大民主国家采取这些重大措置,正说明英美两国是尊重和重视共产党及其他党派,和他们所代表的意见和力量的”……“同时,(他们)也有一些批评。他的批评对不对,是另外一回事。这种民主团结的精神,是值得赞扬和提倡效法的”……“全国各党派能够融洽的为共同目标奋斗到底,这是英美的民主精神,也是我国亟应提倡和效法的。” *: ——《新华日报》1942年8月29日社论《[[s:民主精神|民主精神]]》<ref name=民主精神>[https://archive.org/download/1942-08-29/1942-08-29.jpg 《新华日报》1942年8月29日第二版]</ref> * 中国要实行民主政治,必须「取资欧美」,但又要避免欧美民主政治的一些流弊,更驾而上之,这正是中山先生的伟大识见。 *: ——《新华日报》1942年11月12日“新华副刊”《民主的真义》,作者项轶<ref>[https://ia601507.us.archive.org/8/items/1942-11-12/1942-11-12%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2年11月12日第四版]</ref> == 1943年 == * 不论程度之深浅,美国是始终保有一种传统精神的国家,那传统就是民主。从华盛顿总统直到林肯总统,美国历次的战争,都是为民主而打的;美国目前所参加的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也就是为民主,应当是为民主。 : 这原因一半是美国的立国是由于人民要求民主而来(独立战争);一半是从这个立国基础,使美国人得到一种体念,就是罗斯福总统对杰斐逊所下的评语:"杰斐逊对于人类之所相信者与今日之所相信者同:彼与吾人同信人类有自治之能力;任何帝王暴君独裁者之统治人类,均不若彼等之自治。" : 这信念是美国两百多年民主政治的结论,不但是教训着美国人民,而且应当是全世界人类的教训。 :: ——《新华日报》1943年4月15日短评《[[s:民主主义的利刃|民主主义的利刃]]》<ref>[https://ia601409.us.archive.org/27/items/1943-04-15/1943-04-15%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3年4月15日第三版]</ref> * 每年这一天,世界上每个善良而诚实的人都会感到喜悦和光荣;自从世界上诞生了个新的国家之后,民主和科学才在自由的新世界里种下了根基。一百六十七年,每天每夜,从地球最黑暗的角落也可以望到自由神手里的火炬的光芒,——它使一切受难的人感到温暖,觉得这世界还有希望。 : 从年幼的时候起,我们就觉得美国是个特别可亲的国家。我们相信,这该不单因为她没有强占过中国的土地,她也没对中国发动过侵略性的战争;更基本地说,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是发源于从美国国民性中发散出来的民主的风度,博大的心怀。 :: ——《新华日报》1943年7月4日“新华副刊”《[[s:民主颂|民主颂——献给美国的独立纪念日]]》,作者唐征(但此人的資料極少且大部分資料來源都在中國境內的網站)<ref>[https://archive.org/download/1943-07-04/1943-07-04.jpg 《新华日报》1943年7月4日第四版]</ref>。本文作者不是[[毛泽东]]。 * 美國的開國英雄共同持有一個信念,就是:人與人是生來平等的。關於這點,他們並沒有引經據典,寫出有系統的理論,而或許在他們看來也不必要做什麼理論的說明,因為他們覺得這本是自明的道理。他們演講,就講這個信念;他們寫小冊子,寫論文,就寫這個信念;他們行動,就要在行動中貫徹這個信念;他們流血戰鬥,仍只是為了實現這個信念。脫離這個信念而生活,那就是說,不把旁人看做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或者忍受旁人不把自己看做是和他平等的人的待遇,...對於他們,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 試摘錄點當時美國獨立戰爭中的英雄的話來,就可看出他們的信念是何等單純而又何等執著。像年青的漢米爾頓(A. Hamilton)說:「人的神聖權利,絕不是從陳舊的字紙堆裡找得出來的,而是用神聖的大手筆,好象用太陽的光輝一樣,寫錄在人類的天性的全部中;那是永遠不能被人間的權威所塗抹或者遮蔽掉的」。這是何等的堅信啊!霍布金(S. Hopkings)又說:「一個人倘若有服從他人意志的必要,他就真是那人的奴隸!他有個惡劣的主人,他固然是奴隸;他的主人,縱然善良,他也仍舊還是個奴隸」。這又是何等鮮明的昭告啊!美國革命時代的民主戰士們就是這樣地尊重著他的民主的理想,而又這樣地判然劃分奴隸與自由人的道路,絕沒有徘徊中間的餘地。因此,當時還有一個人說:「在唯一可憎的出路只是執役作卑賤的奴隸的時候,誰又能不去拿起卜魯特斯(Brutus)的無情的刀,克林威爾(Cromwell)的鮮紅的斧,或者拉瓦雅克(Ravaillac,刺死法王享利第四者)的血染的刀呢?」於是當時的十三州的殖民地的人民就毫不遲疑地拿起他們的刀斧,打了七年仗,爭得了他們不做奴隸、而做自由人的地位。 : 這一切看來真是再平易不過的了。但假如不是真心誠意地承認並尊重自己以及旁人做人的權利,那還有什麼民主可言呢?所以在美國獨立戰爭發動的那一年,有名的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發表了一本宣揚民主觀念最有力量、對革命的發生有直接影響的小書,這本書的題目不過是《常識》二字(Common Sence)。歐洲的王公貴族所視為毒蛇猛獸的民主主義,對他們不過是常識,因為那已浸透在他們的全部生命中了。在這小冊中有這樣一句警句道:「在上帝眼光裡,一個誠實真摯的人,比古今所有的戴著冠冕的惡漢,對於社會還有價值些。」真正的民主戰士,就不過是最誠實最真摯的人。 : 領導反對奴隸制度成功的林肯曾根據了獨立宣言的精神而說:「方今是一個交換的世界,凡不願給旁人做奴隸的人,就應當不願以旁人做奴隸。凡拒絕旁人享用自由的人,自己也不應該享用自由;既然是立身在公平的上帝之下,這樣的人縱然有了自由也絕無久享之理」。這正是說,壓迫旁人的人自己也不能有自由,這是何等輝煌的真理啊。 :: ——《新華日報》1943年7月4日“新华副刊”《真实的民主戰士》,作者罗泊<ref name=民主精神/> *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社会状况等具体条件的不同,他们各自所实行的民主政治,可能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存在着多少差异。但无论如何,它们之间有一个基本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政权为人民所握有,为人民所运用,而且为着人民的幸福和利益而服务。这样的政权必然尊重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使失掉自由权利的人民重新获得自由权利;没有失掉自由权利的充分享有自由权利;特别是言论、出版、机会、结社,这些作为实行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的人民的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是必须切实而充分地加以保障的。 *: ——《新华日报》1943年9月15日社论《[[s:民主第一|民主第一]]》<ref>[https://archive.org/download/1943-09-15/1943-09-15.jpg 《新华日报》1943年9月15日第二版]</ref> == 1944年 == * 国际民主既然与国内民主不可分割,所以要想参加到世界民主国家家庭中去的人们,就无法违反国内民主的原则。 *: ——《新华日报》1944年1月19日社论《[[s:国内民主与国际民主|国内民主与国际民主]]》<ref>[https://ia601502.us.archive.org/4/items/1944-01-19/1944-01-19%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1月19日第二版]</ref> * ……抗战是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人民的自由——自由不是专卖品,不是施茶施粥似的慈善事业。谁也不能自由到说:这玩意是我的,高兴给谁就给谁。更不能自由到说:“我有分配自由的自由,你只有不自由的自由。…… *: ——《新华日报》1944年1月22日短评《[[s:抗战的人,应有自由|抗战的人,应有自由]]》<ref>[https://ia601405.us.archive.org/31/items/1944-01-22/1944-01-22%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1月22日第三版]</ref> * 单说英美吧。英美是民主国家。这是人人公认的。……为了抗战胜利,为了战后和平,为了政治的进步,为了国际的地位,必须从保障基本的民主权利开步走。恐惧是懦夫,疑虑是自私,反对便是倒行。我们再度呼吁:保障人民的基本民主权利。 *: ——《新华日报》1944年2月1日社论《[[s:人民基本民主权利的保障 ——论张君励先生的建议案|人民基本民主权利的保障——论张君励先生的建议案]]》<ref>[https://ia601500.us.archive.org/31/items/1944-02-01/1944-02-01%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2月1日第二版]</ref> * 人民所享有的民权,不能不是愈到下层,愈广泛,愈直接。但选举权虽对于中央,也是可以无限制地运用的。特別是代表人民的所谓代表机关,不论是国会也好,人民代表大会也好,必须由人民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否则这种机关,便不是民意机关。 : 選舉權能否徹底地、充分地、有效地運用,與被選舉權有沒有不合理的限制和剝奪,具有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本來,廣義地說,選舉權就包括被選舉權在內,有选举权的运用,就必有被选举的对象;因而有选举权的存在,就同时,有被选举权存在。如果被選舉權受了限制,則選舉權的運用,也就受限制了。具体地说,假使某些人民被剥夺了被选举权,则有选举权的人就不能去选举他们,因而选举权的运用,也就受着限制了。所以真正的普選制,不僅選舉權要「普及」、「平等」。而且被選舉權也要「普及」、「平等」,不仅人民都要享有同等的选举权,而且人民都要享有同等的被选举权。除了“精神缺陷”或“被法院判处剥夺公权”的人们,以及汉奸外,任何人的被选举权都不应该被限制,被剥夺。不仅不应该以资产多寡、地位高下、权力大小为标准,而且不应该以学问优劣、知识多少为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能不能代表人民的意思和利害,是不是为人民所拥护,因而也就只有让人民自己去选择。如果事先限定一种被选举的资格,甚或由官方提出一定的候选人,那幺纵使选举权没有被限制,也不过把选民作投票的工具罢了。 : 最后应该说及的,是要彻底地、充分地、有效地实行普选制,使人民能在实际上,享有「普通」、「平等」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则必须如中山先生所说,在选举以前,「保障各地方团体及人民有选举之自由,有提出议案及宣传、讨论之自由。」也就是「确定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的完全自由权。」否则,所谓选举权,仍不过是纸上的权利罢了。 : ——《新華日報》1944年2月2日社论《[[s:论选举权|论选举权]]》<ref name=选举权>[https://archive.org/download/1944-02-02/1944-02-02.jpg 《新華日報》1944年2月2日第二版]</ref><ref>http://www.civicparty.hk/sites/default/files/newsA3.jpg?1409113900</ref> * 限制自由、镇压人民,完全是日德意法西斯的一脉真传,无论如何贴金绘彩,也没法让吃过自由果实的人士,尝出一点民主的甜味的。 *: ——《新华日报》1944年3月5日“新华副刊”《强大而民主》,作者郁敏<ref>[https://ia601401.us.archive.org/1/items/1944-03-05/1944-03-05%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3月5日第四版]</ref> * 我们尊重并且愿意接受美国朋友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正如我们对孤立主义提出批评,应受到尊重一样,这也是从彼此激励互求进步以加强两国人民的合作出发的。我们丝毫也不心存疑惧,认为美国朋友的批评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 ——《新华日报》1944年3月15日社论《[[s:加强中美人民的合作|加强中美人民的合作]]》<ref>[https://ia601400.us.archive.org/24/items/1944-03-15/1944-03-15%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3月15日第二版]</ref> * 英国人民把言论、集会、身体等自由作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而加以无比重视,从美国方面也同样表现出来。上引赫尔国务卿自称一生为这目标奋斗力争的正是这个东西。 : “平等”与“自由”为什么被民主国家这样重视,重视到认为没有这就无从谈民主政治呢?这是很简单的。国父孙中山先生曾经说:“提倡人民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公天下和家天下的道理是相反的;天下为公,人人的权利都是很平的;到了家天下,人人的权利便有不平,......所以对外族打不平,便要提倡民族主义。对于国内打不平,便要提倡民权主义。” : 英美民主政治所重视的平等,正是这一含义……假如至今英美仍不准人民有平等的权利,那末怎样能够谈得到民主、怎样能够实现民治呢?说到'自由'也是一样,如果连人民言论、集会、身体的自由都不允许,则民治从何谈起?……英国没有成文宪法,但是英国人民有平等有自由,所以虽没有宪法也是民主国家。由此看来,民主政治的主要标志是人民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 民主的潮流正在汹涌,现在是民权的时代,人民应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身体的自由是真理,实现民主政治是真理,真理是要胜利的,所以高举民主的大旗奋斗着的世界和中国人民是一定要胜利的。 : ——《新华日报》1944年3月30日社论《[[s:论英美的民主精神|论英美的民主精神]]》<ref>[https://ia601509.us.archive.org/16/items/1944-03-30/1944-03-30%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3月30日第二版]</ref> * 可见民主和言论自由,实在是分不开的。我们应当把民主国先进的好例,作为我们实现民主的榜样。 *: ——《新华日报》1944年4月19日短评《[[s:言论自由与民主|言论自由与民主]]》<ref>[https://ia601405.us.archive.org/15/items/1944-04-19/1944-04-19%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4月19日第三版]</ref> * 惟有我们的敌人日本和德国,才是只讲一种自由的,他们的人民没有政治自由,所以他们不会积极作战。“有自由的国家不可侮,没有自由的国家,虽暂时强大,最后还是要失败。”这两句话,更是不移之论,目前盟军胜利的捷报,正在印证着这个真理。 : ……这正如前天座谈会主席左舜生先生说的:「我们不去敦促,自由这一客人是永远不会进我们的门的!」 : ——《新华日报》1944年5月16日社论《[[s:孙哲生先生论三种自由|孙哲生先生论三种自由]]》<ref>[https://ia601405.us.archive.org/17/items/1944-05-16/1944-05-16%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5月16日第二版]</ref> ::(注:孙哲生时任立法院院长) * 当清朝晚年,最初有人提倡洋务运动,主张学外国人造枪炮、办工厂的时候,曾遭受一种激烈的反对。反对者并不能否认外国的确靠了枪炮机器而比中国强,他们说这一套都是外国人的东西,决不适用于中国…… : 原来,科学为求真理,而真理是不分国界的……现在固然再也没有顽固派用国情特殊,来反对科学--自然科学的真理了。只有在社会现象上,顽固派还在用八十年前顽固派用过的方法来反对真理。曾听见有一位乡下老先生说:中国人坐汽车会发晕,这就证明汽车只是外国人的玩意。现在却有些已学会了坐汽车的先生们说:中国人民倘过民主自由的生活,就会出乱子,所以民主只是适用于外国,不合国国情,岂不是同样荒谬么? : 民主制度比不民主制度更好,这和机器工业比手工业生产更好一样,在外国如此,在中国也如此。而且也只能有在某国发展起来的民主,却没有只适用于某国的民主。有人说:中国虽然要民主,但中国的民主有点特别,是不给人民以自由的。这种说法的荒谬,也和说太阳历只适用外国、中国人只能用阴历一样。 : —— 《新华日报》1944年5月17日“新华副刊”《民主即科学》,作者陈桑<ref>[https://ia601406.us.archive.org/9/items/1944-05-17/1944-05-17%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5月17日第四版]</ref> * 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新聞:據說美國在馬紹爾戰場協助土人實行民主,讓他們自己選舉行政官。這是很平凡的事:從民主的美國來說,正應當如此。這也是不平凡的事:從不民主或尚未民主的國家來看,覺得新奇、覺得刺耳、覺得不平凡。 *: ——《新華日報》1944年10月3日短評《[[s:平凡与不平凡|平凡与不平凡]]》<ref>[https://ia601402.us.archive.org/35/items/1944-10-03/1944-10-03%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華日報》1944年10月3日第三版]</ref> * 渥太華雜誌說:「英國人民對於反對黨的討論、辯論和評論,非常重視,所以由國庫撥款成立反對黨,使之評論政府。」看了這消息不免使人大吃一驚。理由不辨自明:讓人民來評論,這種辦法是不合於我們東方人的文化習慣的。東西文化的不同之點,恐怕這倒是一例。 *: ——《新華日報》1944年10月25日短評《[[s:东西不同论|东西不同论]]》<ref>[https://ia601504.us.archive.org/5/items/1944-10-25/1944-10-25%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報》1944年10月25日第三版]</ref> * 像林肯总统和罗斯福总统那样的民主的政治生活中产生的领袖,是虽在战时也一点不害怕民主制度的巡行的。他们害怕民主的批评和指责,他们不害怕人民公意的渲泄,他们也不害怕足以影响他们的地位的全民的选举。他们不仅不害怕这些民主制度,而且他们坚决地维护支持这些民主制度。因此他们才被人民选中了是大家所需要的人。 : 只有忠于民主制度,坚决地依靠着民主主义这“生命的活力”的人,才能够在民主制度下继续存在;反之,害怕民主制度的人就是背离了这伟大的生命的活力,而终于会陷于死亡的绝境! : ——《新华日报》1944年11月15日“新华副刊”《民主主义是生命的活力》,作者陈桑<ref>[https://ia601403.us.archive.org/13/items/1944-11-15/1944-11-15%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11月15日第四版]</ref> ==1945年== * 必须真正做到民主动员,必须有民主政府持行并保障一切民主的措施,这真理还不简单明了吗? *: ——《新华日报》1945年1月18日“新华副刊”《工程师和民主》,作者韦华<ref>[https://ia601507.us.archive.org/21/items/1945-01-18/1945-01-18%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1月18日第四版]</ref> *考察新闻自由的三位使者二十八日到了重庆。但在中国,提起'新闻自由'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据统计,国民党政府为管制报纸、通讯社、新闻记者及图书杂志出版事业、书店、印刷所和戏剧电影,颁布了二十九种特别法规。……此外,尚另有内政部公布的两种。除明令公布的种种法规外,还有各种临时指示电文。……三十三年六月,国民党政府公布的《战时出版品书刊审查办法》,内容无所不包,例如其中规定的禁载标准十二条中第一项:“违背我国立国之最高原则者,”就笼统抽象,可以任意解释;而照现行情况,所谓“立国的最高原则”,就是党治。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民主的中国报纸,就厄运重重,动辄得咎。下面我们收集了一些在各种困难下的中国舆论界对于新闻自由的痛切呼吁,和对民主主义政策和殷切向往的部分材料,以供参考。——编者 :'''言论出版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 :“统制思想,以求安于一尊;箝制言论,以使莫敢予毒,这是中国过去专制时代的愚民政策,这是欧洲中古黑暗时代的现象,这是法西斯主义的办法,这是促使文化的倒退,决不适于今日民主的世界,尤不适于必须力求进步的中国。”“所以我们的认识是……要想在战后不愧为四强之一,……必先提高文化;提高文化,必须先有思想言论的自由”(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成都《新中国日报》)。…… :“言论出版的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件,没有言论出版的自由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不民主便不能团结统一,不能争取胜利,不能建国,也不能在战后的世界中享受永久和平的幸福。因此不仅在平时需要言论自由,在战时更需要言论自由。罗斯福总统把它列为四大自由之首,邱吉尔首相也把它定为七项标准的第一项,正因为他们能这样地重视它而且好好地名符其实地尊重它,所以才能在现在连打胜仗,并且要在将来建立和平。这一切摆在眼前的事实,正清楚地指出了我们今天应有的要求”(三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昆明《云南日报》)。 :'''言论出版限制使人民愚昧和无知''' :“十数年来,因为检查制度的树立,使报纸的使命,未能充分达成;而在反映民意这一点,遗憾尤多,近年以来,……言论出版的限制加强,结果出版界的凋零,实为多年所未见;而报纸之所提供于国人的,几于全国一致、千篇一律!”“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应该加以改良的,……一个国家社会的进步,全在文化的提高;而文化的提高,一在教育普及,二在出版事业兴盛。我们对于有益可能的出版,如果过事‘谨慎',势将使出版事业趋于萎缩,而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感缺乏;终极的结果,使演成人民的无识和不知。以无识和不知的人民,固不足以言抗战,更不足以谈建国”(三十三年四月廿二日昆明《正义报》)。 :'''是民主还是独裁就看有无言论自由''' :“通讯与言论自由,乃是民主自由的基本要素。若没有这种自由,则失去说话自由权的个人,必同时失去其他自由,自由既丧失,那就与奴隶无异,不能算是国民。一个国家,如果其所统治的人民没有起码的说话自由,则其统治必属独裁。而以现时术语称之,则为法西斯的专制,断乎不能是民主。所以争取言论和通讯的自由正就是争取民主的先着”。……(三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成都《华西日报》)。 : '''要以坚毅精神争取实现民主政治''' : “新闻自由,是民主的标帜;没有新闻自由,便没有真正的民主。反之,民主自由是新闻自由的基础,没有政治的民主而要得到真正的新闻自由,决不可能。……(三十四年二月二日《华西日报》)。 :……“就报纸而论,国内外消息由一个机构发出,凡是对某一方面感觉不快或者不方便的,永远不会让人民知道。……于是所有的报纸图书杂志,尽管种类不同、名目不同、地点不同,内容都举一可以反三,全部相同。这不但浪费人力财力,其结果也会使人民的脑子一型化、僵化便化。有计划的桎梏,这国度内的人民将会重返自然,成为木石,成为猿鹿,为葛天氏之民、为无怀氏之民,为羲皇上人!”(吴晗,三十年一月十四日昆明《自由论坛》)。 : '''不做懦夫,不做奴才,使报纸为民主服务''' : “目前的事实,是报纸和舆论分了家,舆论被埋没在每一个人民的胸坎中,报纸杂志离开了现实,背叛了人民,孤零零地挂在半空中,不上不下,不进不退,不左不右,不死不活,只作为这时代的一个应有的点缀品罢了。”“与世无争,与人无争,是懦夫的行为;受辱不争,受害不争,是比懦夫更下一等的奴才行径;我们是懦夫、还是奴才?我们在这样一个时代,被侵略被压迫的时代,要解放自己,要解放国家,应该先以铲除这不争的恶性开始。我们要建设真正的民主政治、自由世界应从报纸能尽自己的责任、替人民服务、用公正的舆论来监督政府指导政府开始。”“报纸与舆论的合一,应该是当前最迫切的人民的要求!”(吴晗,昆明《自由论坛》三十四年一月十四日。) : ——《新华日报》1945年3月31日第二版“舆论辑要”《[[s:新闻自由——民主的基础|新闻自由——民主的基础]]》<ref>[https://ia601405.us.archive.org/29/items/1945-03-31/1945-03-31%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3月31日第二版]</ref> * 「现在是非变不可了!」「但如何变呢?」「我们只要看看人家。换句话说我们一切要民主。我们一切制度、政策以及其他种种,都要向着能配合世界转变上去改造。」 *: ——《新华日报》1945年4月8日第三版《[[s:中国需要“变”|中国需要“变”]]》<ref>[https://ia601400.us.archive.org/26/items/1945-04-08/1945-04-08%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4月8日第三版]</ref> * “人有天賦的人權,人的自由與尊嚴不該為不正勢力所侵犯與褻瀆,人民是政府的主人而不是奴隸,……這從十八世紀以來,應該早已經是全人類共知公認的常識了。可是,在今天,在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世界上還有根本不承認人民權利的法西斯蒂,還有企圖用不正暴力來強使人民屈服的暴君魔鬼,還有想用一切醜惡卑劣的方法來箝制人民自由、剝奪人民權利的「法規」,「條例」,「體制」;還有想用「民主」的外衣來掩藏法西斯本體的魔術家和騙子,那麼我們在今天這個民主先鋒的誕生的日子,就格外覺得自己的責任的重大,也就格外覺得傑弗遜先生精神的崇高與偉大了。” : ……“杰斐逊的民主精神孕育了两个世纪以来的美国民主政治,杰斐逊的民主精神也推进和教育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行进。” : ——《新華日報》1945年4月13日社論《[[s:紀念傑弗遜先生|紀念傑弗遜先生]]》<ref>[https://ia601504.us.archive.org/14/items/1945-04-13/1945-04-13%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報》1945年4月13日第二版]</ref> * “在另外一位名人教训青年的文章中,我们又看到这类的话,要我们青年牺牲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来贡献给国家和革命。乍看起来,这是很有道理的。为了国家利益和革命事业,我们应该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但这必须事先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我们那样牺牲自己是真正为了国家和革命么?第二,我们所有的一切是些什么?” : ……“一面说青年“根本不能谈民主”,一面是叫青年“必须牺牲个人的自由”,这就是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对青年所施行的“标准”的“民主自由”的教育。虽然有时也要牵着某些青年的鼻子,叫他们来唱唱“爱自由、爱民主”的歌调(但紧接在后面的总要露出那些什么第一什么集中之类的狐狸原腔来),那不过是为着要装装门面而已。” : ——《新华日报》1945年4月15日第四版《民主和自由新论》,作者黄元真。<ref>[https://ia601406.us.archive.org/6/items/1945-04-15/1945-04-15%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4月15日第四版]</ref> *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政治家,曾经这样表示出中国人民的希望:“我们并不需要、亦不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并不主张集体化,也不反对个人的活动——事实上,我们鼓励竞争和私人企业。在互惠的条件下,我们允许并欢迎外国对我们的地区作工商业的投资……我们相信着,并且实行着民主政治”。他说得很对。 *: ——《新华日报》1945年4月19日“新华副刊”《中国边区报导》,作者福尔曼,Holt公司出版,译自纽约时报<ref>[https://ia601405.us.archive.org/20/items/1945-04-19/1945-04-19%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4月19日第四版]</ref>。 * 要真正做到出版自由,必须彻底废除现行检查办法,还必须在纸张、印刷、交通运输各方面都有充分自由的保障。 *: ——《新华日报》1945年6月26日社论《[[s:出版业的危机!|出版业的危机!]]》<ref>[https://ia601409.us.archive.org/11/items/1945-06-26/1945-06-26%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6月26日第二版]</ref> * 一切力量来自人民!一切光荣归于民主! *: ——《新华日报》1945年7月2日第三版《一切光荣归于民主——共产党员怎样学习民主作风(之二)》,作者李晋<ref>[https://ia601504.us.archive.org/0/items/1945-07-02/1945-07-02%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7月2日第三版]</ref>。 * 曾经有一种看法,以为民主可以等人家给与。以为天下有好心人把民主给人民,于是就有了等待这种"民主",正如等待二百万元的头奖一样。但是中外古今的历史都证明了,民主是从人民的争取和斗争中得到的成果,决不是一种可以幸得的礼物。 *: ——《新华日报》1945年7月3日社论《[[s:争民主是全国人民的事情|争民主是全国人民的事情]]》<ref>[https://ia601500.us.archive.org/11/items/1945-07-03/1945-07-03%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7月3日第二版]</ref> * 年青的民主的美国,曾经产生过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威尔逊,也产生过在这一次世界大战中领导反法西斯战争的民主领袖罗斯福。这些伟大的公民们有一个传统的特点,就是民主,就是为多数的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美国现在是反法西斯战争中联合国四大主要国之一,担负了彻底消灭法西斯、消灭侵略、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安全的重大责任,从美国的革命历史,从美国人民爱好民主自由的传统精神,从美国人民的真正利益, 我们深信美国将继续罗斯福的民主政策,不会忽视世界各处,尤其是中国人民的声音,人民的要求。 *: ——《新华日报》1945年7月4日社论《[[s:象征民主自由的日子|象征民主自由的日子]]》<ref>[https://ia601402.us.archive.org/6/items/1945-07-04/1945-07-04%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7月4日第二版]</ref> * 在抗战胜利中纪念“记者节”,每个新闻从业员都感到一点光荣,但是在光荣背后,对于戴着重重枷锁而奋斗过来的新闻记者,每个人也都有一份悲愤和羞惭。悲愤的是我们“文章报国”的志愿和力量,在这长期的神圣抗战中因为这种不合理制度而打了一个七折八扣,有消息不能报导,有意见不能发表,每天做应声虫,发公式稿,替人圆谎,代人受罪,在老百姓中间造成了“报纸上的话靠不住”的印象,圆谎八年,把中国新闻事业的声誉和地位作践无余;而使我们羞惭的是在这么长的年月中,中国新闻记者竟默认了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不仅不能用集体的力量来打碎这种铐在手上的链子,挣脱缚在喉间的绳索,居然有不少自称新闻记者的人为这种制度辩护,用国情不同之类的话来替这种制度开脱,甚至有人由新闻记者摇身一变而为检查官,用剪刀和红墨水来强奸人民的公意。 *: ——《新华日报》1945年9月1日时评《[[s:为笔的解放而斗争 ——“九一”记者节所感|为笔的解放而斗争——“九一”记者节所感]]》<ref>[https://ia601402.us.archive.org/1/items/1945-09-01/1945-09-01%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9月1日第二版]</ref> * 一个民主国家,主权应该在人民手中,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一个号称民主的国家,而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这决不是正轨,只能算是变态,就不是民主国家。 : ……言论出版集会和人身自由是民主的起码条件,但他们认为要求这些条件,是阻挠民主。没有党派的合法地位,没有取消一切限制人民的法律和组织,不结束党治,不实行人民普选,如何能实现民主?……请走上民主的正轨:把人民的权利交给人民! : ——《新华日报》1945年9月27日社论《[[s:民主的正轨|民主的正轨]]》<ref name=9月27>[https://ia601408.us.archive.org/6/items/1945-09-27/1945-09-27%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9月27日第二版]</ref><ref name=南方/> *(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界说为何? :(毛泽东)答:“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s:四大自由 (罗斯福)|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新华日报》1945年9月27日第二版《毛泽东同志答路透社记者 中国需要和平建国》<ref name=9月27/><ref>{{cite web |title=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1] |url =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0190/70197/70358/4769022.html |website=人民网 |accessdate=2021-05-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101012456/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0190/70197/70358/4769022.html |archivedate=2020-11-01}}</ref> * 这件惨案的事理至为清楚,责任也很分明:一般青年学生只不过激于爱国热忱,凭了赤手空拳,起来要求民主反对内战,究有何罪?而国民党反动派竟采取残暴手段,惨加屠戮,并在屠戮之后,为了嫁祸起见,还不惜含血喷人,肆意诬蔑,居心恶毒以至于此,真是史无前例。但是人民是不会受欺骗的,人民是最公正的裁判者,国民党反动派要想一手掩尽天下耳目,徒见其日益心劳力拙而已。 *: ——《新华日报》1945年12月7日短评《[[s:人民是骗不了的!|人民是骗不了的!]]》<ref>[https://ia601505.us.archive.org/20/items/1945-12-07/1945-12-07%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12月7日第三版]</ref> * 但是内战一日不停止,民主一日不实现,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却是一天也不会停止的。中国青年继承了从“五·四”到“一二·九”的光荣传统,一定要和广大人民团结在一起,为和平民主的实现和巩固而斗争到底。 *: ——《新华日报》1945年12月9日社论《[[s:中国青年的光荣|中国青年的光荣]]》<ref>[https://ia601504.us.archive.org/24/items/1945-12-09/1945-12-09%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12月9日第二版]</ref> * '''“一二·一”惨案的责任——反动者诿过共产党''' : 反动者企图以“共党煽动”(见中央社电及中央日报、和平日报社论),轻轻把“一二·一”惨案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但是七日的新民报说:“学生罢课反对内战,当地军警出动镇压……,在这情形中谁是谁非,几乎不待判断”,“看昆明学潮惨案,受害的却是赤手空拳的学生,他们既无武器,更非军队,而竟受到武力的攻击”;“这次惨案却证明基本人权无保障……政府当局亟须反省”。国民公报在七日社论中,也指出:对“手无寸铁”的学生施以残杀,“云南省地方当局之未能慎为处理应该负责”。 : '''对青年应有民主态度——不可强加诬蔑,动用武力''' : 统治者于屠杀青年之余,还没有悔过的表示,但舆论界几乎一致(除极少官报)主张政治应民主,特别对青年,千万不应以武力对付,并当保障其身体、言论、集会、结社等基本自由。七日的大公报说:“今天是民主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治,正应该向民主大路上走,而民主精神,就是要多数人民关心国事,参与国事,在此前提下,政府可不必压制人民关心国事”。时事新报也认为,对待青年“不当心存忌怕”;“不可强行压制”,更“不可强加诬蔑……指为某党某派”。新民报(四日)说:“对付赤手空拳的学生,实在无动用武力之必要”,“我们主张在学校以内应当让我们的学生尽量自由,……我们以为青年们对于政治问题的态度,不应躲避隔绝,而应多研究,多辩论,以期真正了解,我们政府正在实施‘民主',我们以为这一点思想学术的自由是应当有保证的”。 : ——《新华日报》1945年12月11日第二版“舆论辑要”《[[s:“一二·一”惨案的反响|“一二·一”惨案的反响]]》<ref>[https://ia601405.us.archive.org/10/items/1945-12-11/1945-12-11%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5年12月11日第二版]</ref> ==1946年== * 专制主义者不要人民聪明懂事,只要人民蠢如鹿豕,所以他是很不喜欢现代报纸的。新专制主义者,即法西斯主义者,他们比其先辈,就更高明些了。戈培尔的原则,就是把所有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等完全统制起来,一致造谣,使人民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全是法西斯的谣言,毫无例外。到了戈培尔手里,报纸发生了与其原意相反的变化,谣言代替了真实的消息,人民看了这种报纸,不但不会聪明起来,而且反会越来越湖涂。看德国,不是有成千成万人替希特勒去当炮灰么。 : 所以,有两种报纸。一种是人民大众的报纸,告诉人民以真实的消息,启发人民民主的思想,叫人民聪明起来。另一种是新专制主义者的报纸,告诉人民以谣言,闭塞人民的思想,使人民变得愚蠢。前者,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民族,是有好处的,没有它,所谓文明,是不能设想的。后者,则与此相反,它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对于国家民族,是一种毒药,是杀人不见血的钢刀。 : ——《新华日报》1946年1月11日“本报八周年纪念特刊”《人民的报纸——为新华日报八周年纪念作》,作者陆定一<ref>[https://ia601502.us.archive.org/5/items/1946-01-11/1946-01-11%E7%AC%AC%E4%BA%94%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1月11日第五版]</ref> * 这些一切,只有证明全国人民及各民主党派对实施纲领的意见,首先是对人民自由的主张,是切实的,迫切需要实现的,万万「撤销」不得的。 *: ——《新华日报》1946年1月18日第三版《实现自由是“不切实际”吗?》,作者李新<ref>[https://ia601409.us.archive.org/12/items/1946-01-18/1946-01-18%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1月18日第三版]</ref> *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中国广大人民文化水准太低,常使有些人怀疑他们是否有运用选举权的能力;反对实行民主的人,更以此为借口,企图拖延民主的实行,并从而诬蔑解放区的民主选举。如象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的《和平日报》社论就可作为代表,那社论里面说:“……共产党拿‘普选’和‘不记名投票’来欺骗人民。谁不知道,中国人民有百分之八十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他们既不能记自己的名,更不会记共产党所指派(?)那一群大小官吏的名了。这种政府只能叫做‘魔术 ’政府,不能叫做‘民主政府’,共产党人却掩耳盗铃,硬说‘魔术’就是‘民主’,简直是对全国人民的一种侮辱”。这种说法,不仅是诬蔑解放区的人民,而且推论下去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民还无法运用民主选举,还应当由他们继续“训政”下去。居心何在,不问可知。假若将来中国人民个个都能识字了,实行选举时一定便利得多,这是很明白的。现在中国人民文盲太多,进行选举时非常麻烦,这也是事实。但是,无论如何,选举的能否进行和能否进行得好,主要关键在于人民有没有发表意见和反对他人意见的权利,在于人民能不能真正无拘束的拥护某个人和反对某个人,至于选举的技术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解放区实行民主选举的经验便是明证。我们略举几个例子,看看解放区是怎样选举的吧:首先要说明,候选人决不是指派的,而是由人民提出的,在乡选中每一个选民都可以单独提出一个候选人。在县选中每十个选民可以连合提出一个候选人。选举的方法是分成两种:一种是识字的人,写选票;一种是不识字的人,则以投豆子代替写选票。这是很久以来就采用了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又曾有过不断的改进和新的创造。过去的办法是由候选人坐在晒场上,每人背后摆一个罐或碗,因事不能到会的候选人仍然给他们空出位子,位子后摆上碗,每只碗上都贴着候选人的名字,选民每人按应选出的人数发豆子数粒,于是各人便把豆子投入自己所要选的那个人碗中,在投豆子之前,先由监选人向大家说明每一只碗所代表的候选人,一般说起来,不识字的老百姓总是特别留意于记忆的,在这件他们看来很郑重的事情上,更是不致于弄错。这种方法还有缺点,那就是当每个选民投豆子时,到会的人都可以看得见,实际上成了记名投票。后来就改变方法,把碗统统放到另外一个房子里,除监选人在选民万一记不清楚时从旁帮助说明外,其余的一概不准在场。但这种方法仍有缺点,因为碗是仰着放的,那个碗里已有的豆子多,那个碗里已有的豆子少,都看得清楚,这样就可能使后来的投票受到先前投票者的影响,因而不自觉的失去了自主性。补救这个缺点的方法,就是用纸把每一个碗都盖起来,而让投票者从碗边上把豆子投进去。最近陕甘宁边区的选举中又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法,在候选人数不多(乡的选举中候选人一般是不会太多的)的时候,依候选人的多少,发给选民几颗,颜色不同的豆子,比如:黑豆一颗代表张××;黄豆一颗,代表李××;玉米一颗,代表赵××等,另外每个选民再发给小纸一张,如果想选谁,就把代表谁的豆子用纸包上,放在碗里,同时包几颗者作废。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农村文盲的无记名投票,在某些地方实行结果很好。以上只是略略举几种方法作为例证而已,此外也还有其他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创造证明了只要有实行民主的决心,人民的文化水平低与不识字都不会变成不可克服的障碍。那些信口诬蔑解放区选举,并企图以此来拖延民主选举之施行的谎言,完全没有事实根据。才真是“对全国人民的一种侮辱”哩。 *: ——《新华日报》1946年1月24日第四版《不识字的人,就不能选举吗?》,作者力民<ref>[https://ia601500.us.archive.org/6/items/1946-01-24/1946-01-24%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1月24日第四版]</ref><ref>{{cite web |author1=卢毅 |title=“因为边区有民主”:抗战时期中共声望的提升 |url = http://www.celay.org.cn/info/1056/5804.htm |website=中延院学报 |accessdate=2020-08-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08110408/http://www.celay.org.cn/info/1056/5804.htm |archivedate=2019-12-08}}</ref> * “有两种出版法:一、保障以及发扬文明之出版法;二、摧残以及毁灭文明之出版法。我们中国需要哪一种?我们中国要不要走上文明国之大道,与其他文明国一起,在世界舞台上并驾齐驱? : 文明国之道路就在于使人民的才智有发展之可能和真正的机会。出版是文明的指标,但文明国决不以其政府出版物而自豪,文明国常以民间出版事业之兴盛而自豪,常以其民间出版物的品质之优良、种数与数量之众多而自豪。英国如此,美国如此,法国如此,苏联,真正人民的国家尤其是人民自由出版之最高型。文明国在宪法中不仅保证人民思想、信仰、言论、出版之自由,而且明文宣告放弃检查制度或禁止采用检查制度。” : ……“人民的自由出版是近代文明的道路;近代文明的道路就是要建设一个进步的民主的幸福的丰富的持久和平的世界;因此,它需要文明的创造,因此它需要文明的批判和自由研究——健全的文明都容许文明的批评,它没有什么经不起文明的批评之理——而文明批判与自由研究就需要不仅在一个民族内而且在诸民族间自由的精神交通,人民的自由出版就是这样一个民族文明创造的交通机关。” : ……“真正的出版法以人民的自由出版为常道,因人民的自由出版是思想信仰良心学术言论自由集中的反射镜。我们能希望一个出版法站在近代文明之外不保障其发展吗?” : ——《新华日报》1946年2月18日专论《论出版法之修正(上)》,作者何思敬<ref>[https://ia601502.us.archive.org/17/items/1946-02-18/1946-02-18%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2月18日第二版]</ref> :* 另一转述版本:人民的自由出版是近代文明的道路……它需要文明的创造,它需要文明的批判和自由研究——健全的文明都容许批评,它没有什么经不其文明批评之理……真正的出版法以人民的自由出版为常道,因为人民的自由出版思想信仰、良心、学术、言论自由集中的镜。 * 立即释放全国政治犯!严惩虐待犯人、毒杀犯人的凶手!未获释放的政治犯应切实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不准再有虐待和私刑拷打犯人的非法行为。 *: ——《新华日报》1946年2月18日第四版《快释放政治犯》,作者齐野<ref>[https://ia601402.us.archive.org/33/items/1946-02-18_202008/1946-02-18%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2月18日第四版]</ref>。 * 打开我国的地图,睁开眼睛一看,国民党一党专政下的地区,哪里没有灾荒?单就报纸上发表的材料来看,可以看出灾荒是异常严重的。如湖南、河南、安徽、广东、广西、江苏、湖北、江西、四川,以及陕、甘、青、滇等省,真是遍地是灾,尤其是湖南等地,实在是惨不忍闻。......“以农立国”的中国,立在这样的农村大破产当中,还说中国没有经济危机,简直是骗人,那只是国民党一党领导毫无办法解决的自欺欺人的手法!…… : 老实说,国民党内反动派的内战及维持一党专政的政策是建立在制造饥饿和灾荒上的,所以这些救灾的治本办法,只有国民党确定的和各党派一道走上和平、民主的道路时,才能完满解决。 : ——《新华日报》1946年3月30日社论《[[s:一党独裁,遍地是灾|一党独裁,遍地是灾]]》<ref>[https://ia601409.us.archive.org/5/items/1946-03-30/1946-03-30%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3月30日第二版]</ref> * 本市消息 内政部公开颁行一种限制人民游行自由的法令,借口是“恐稍有不慎,足以影响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宁”。据中央社讯,其要点如下:负责筹备游行的人员,需于事前将姓名、年龄、职业、住址、游行宗旨、集会地点、进行日期及时间经过路线等呈报当地“治安主管机关”。散发的印刷品和张贴的标语须事先送当地“治安主管机关”审查。上项法令,已由内政部发致全国各省市地方机关,本市市政府业已接到,且已分令警察局及各区公所“遵照办理”。有了这个“法”的根据,今后各地当局更可以随意于事先防止临时禁止一切人民团体之游行。人民游行已无自由可言了。 *: ——《新华日报》1946年5月13日第二版《[[s:人民自由又遭损害,内政部颁限制游行法|人民自由又遭损害,内政部颁限制游行法]]》<ref>[https://ia601401.us.archive.org/28/items/1946-05-13/1946-05-13%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5月13日第二版]</ref> * 现在,官方豢养的论客们更公然地企图恐吓人民,说国民党是希望中国安定的,而共产党却希望天下大乱。其实“要变又要乱”的人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和它的利益的忠实代表者中国共产党,不但“要变不要乱“,而且正是要“以变止乱“,而且知道只有变方能止乱。与这相反,“要乱不要变”的人却是有的,那就是国民党反动派。他们企图“以乱止变”。他们正在用各种可怕的乱来阻止他们的专政被改变。自然,他们也是希望某一种“ 安定“的,但那并不是全中国的安定,并不是全中国人民的安定,而仅仅是他们坐在压迫人民的宝座上的'安定'。他们那个小集团可以统治全国、为所欲为的'安定'。 *: ——《新华日报》1946年5月17日社论《[[s:谁使中国不能安定?|谁使中国不能安定?]]》<ref>[https://ia601404.us.archive.org/25/items/1946-05-17/1946-05-17%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5月17日第二版]</ref> * 作统治者的喉舌,看起来像自由了,但那自由也只限于豪奴、恶仆应得的自由,超出范围就是不行的。也就是说你尽可以有吆喝奴隶──人民大众的自由,但对主子则必需奉命唯谨的,毕恭毕敬,半点也不敢自由。 *: ——《新华日报》1946年9月1日“新华副刊”《记者节》,作者小亚<ref>[https://ia601403.us.archive.org/4/items/1946-09-01/1946-09-01%E7%AC%AC%E5%9B%9B%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9月1日第四版]</ref>。 * “五四”运动以来三十年的中国史,就是学生爱国运动与人民自主运动密切结合的历史,就是学生运动充作人民运动的先锋和辅助军的历史。在一代的时间内,中国学生用自己的血、泪和汗写下了中国民族 民主运动史上光辉的史页,也是世界革命史上特出的史页。事实证明:中国学生将一本过去传统的爱国精神,继续为自己祖国的独立自主和民主自由而努力,也就是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 ——《新华日报》1946年11月17日社论《[[s:争取自由解放的中国学生——世界学生日献辞|争取自由解放的中国学生 ——世界学生日献辞]]》<ref>[https://ia601401.us.archive.org/32/items/1946-11-17/1946-11-17%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6年11月17日第二版]</ref> == 1947年 == * 而在重庆被打得头破血流的青年学生们的组织与行动也被当局宣布为“不合法组织……妨害治安”,而加以取缔。反之,那些打人的暴徒,是合法的组织,是有益治安,而应力加保护。这就是合法政府的合法措施。 : 让我们在这个不合法的罪名下继续奋斗,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的宪法]]”出现的一天吧! : ——《新华日报》1947年2月22日第三版《合法的罪恶》,作者门纳<ref>[https://ia601405.us.archive.org/6/items/1947-02-22/1947-02-22%E7%AC%AC%E4%B8%89%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7年2月22日第三版]</ref> == 误传 == * 不能因国民程度不高而拒绝民主,应用民主政治教育人民。 *: ——这句话并非摘自《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社论《[[s:民主政治问题|民主政治问题]]》原文<ref>[https://archive.org/download/1939-02-25/1939-02-25.jpg 《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第二版]</ref>,只是笑蜀著《历史的先声》中为这篇社论归纳的小标题。 * 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孙中山的事业已经有了它的继承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的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佛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它一定会得到而且已经得到民主的美国的同情。美国正在用大力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民主运动,这是我们所感激的。 : ……七月四日万岁!民主的美国万岁!中国的独立战争和民主运动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摘自《[[解放日报]]》1944年7月4日社论《[[s:美国国庆日 ——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节日|美国国庆日 ——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节日]]》<ref>[https://ia601509.us.archive.org/26/items/1945-07-04_20200808/1945-07-04%E7%AC%AC%E4%B8%80%E7%89%88.jpg 《解放日报》1944年7月4日第一版]</ref><ref>[https://ia601507.us.archive.org/27/items/1945-07-04_20200808_0302/1945-07-04%E7%AC%AC%E4%BA%8C%E7%89%88.jpg 《解放日报》1944年7月4日第二版]</ref>,《新华日报》1944年7月4日社论是《[[s:祝美国国庆|祝美国国庆]]》<ref>[https://ia601507.us.archive.org/16/items/1944-07-04/1944-07-04%E7%AC%AC%E4%BA%8C%E7%89%88.jpg 《新华日报》1944年7月4日第二版]</ref>。 ==需要更多来源== ''以下内容大部分摘自《历史的先声》,请协助提供更多来源,比如当日《新华日报》电子版或截图。'' * 如何使青年的思想和行动能有正当的发展…可分两种,一种是主张思想统制。这就是说,把一定范围以内的思想,灌输给青年,对于这种思想是没有怀疑和选择的余地的。…另一种主张是思想自由。…只有自觉和自愿,才能产生心悦诚服的信仰,和惊天动地的创造活动。一般民众都是如此,青年尤其是这样。如果走相反的道路,则结果都是十分可悲的。有许多事实说明在强迫注入的训练之下,青年感到很大的痛苦…这种办法是必须改正的。我们主张思想应当是自由的。 *: ——《新华日报》1941年6月2日社论《青年思想训练问题》 * 军队国家化是新中国的基本国策,党卫军是法西斯和蒋介石才干得事情,是欺骗人民的卑鄙手段。 *: ——《新华日报》1944年2月14日 * 昨天报载:慕尼黑在上周未暴动,”革命精神炽烈”,这是真的民意了,”纳粹调集坦克出动镇压”。希特勒要有他自己的”民意”,就叫戈林去说话。真的民意出现了,希特勒就派坦克去说话了。 *: ——《新华日报》1944年3月15日 * 现在,假如我们承认战后的世界是一个不可抗而又不可分的民主的世界,那么要在这个世界里生存,要在这个世界的国际机构里当一个”优秀分子”,第一就是立刻在实践中尊重”新闻自由”这种人民的”不可动摇的权利。” *: ——《新华日报》1944年10月9日社论《民主大家庭的家法》 * 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而努力,所要的自然是真货,不是代用品。把一党专政化一下妆,当做民主的代用品,方法虽然巧妙,然而和人民的愿望相去十万八千里。中国的人民都在睁着眼看:不要拿民主的代用品来欺骗我们啊! *: ——《新华日报》1945年1月28日《是不是代用品呢?》,作者友谷<ref name=南方>{{cite news |title=重申和重温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追求 |url = http://opinion.southcn.com/editorial/200510200493.htm |access-date=2020-07-11 |newspaper=南方都市报 |date=2005-10-20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711192954/http://opinion.southcn.com/editorial/200510200493.htm |archive-date=2020-07-11 }}</ref> * 二十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天天见的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其是否为人民着想,姑置不论。最使人愤慨的是连这样的法,政府并未遵守。政府天天要人民守法,而政府自己却天天违法。这样的作风,和民主二字相距十万八千里!所以民主云云者是真是假,我们卑之无甚高论,第一步先看政府所发的那些空头民主支票究竟兑现了百分之几?如果已经写在白纸上的黑字尚不能兑现,还有什么话可说?所以在政治协商会议开会以前,我们先要请把那些诺言来兑现,从这一点起码应做的小事上,望政府示人民以大信。 *: ——《新华日报》1946年2月1日,作者茅盾。 * 中国青年在现阶段中所从事的运动,应该是争取民族独立,经济平等,和政治民主。为这三大目标而奋斗的人,在历史中就有他的地位。 *: ——《新华日报》1946年11月17日 == 参考文献 == {{Reflist}} == 外部链接 == {{Wikipedia}} * [http://xh.xhby.net/ 《新华日报》] * 《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Category: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Category:报纸]] nkq9uumjaan2kxjom9ya78vp28y2qjs 金庸 0 18825 127502 126951 2022-08-29T10:03:48Z NatureMother 48419 添加 wikitext text/x-wiki {{Wikipedia}} [[File:Jin Yong, July 2007.jpg|thumb]] '''金庸'''({{bd|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寧人,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池田大作]]認為,金庸賦予中國傳統的「武俠小說」新的生命,因而被譽為「中國文豪」、「東方的大仲馬」、「凡有中國人之處必有金庸的小說在流傳」,是一位名聞遐邇的大作家<ref name=探>{{cite book |title=《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 |year=1998 |authors=[[池田大作]]、金庸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明河社 |isbn=962-8129-20-1 }}</ref>{{rp|3-4}}。 ==《[[倚天屠龍記]]》== *「殷素素抱著張無忌,低聲說道:『無忌,娘是騙他的,你看娘騙人的本事多大,記住!千萬不要相信女人,越是漂亮的女人就越會騙人,記住哦。』」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天龍八部]]》== *「我的感激和喜悅,除了得到這樣一位著名文學批評家的認可、因之增加了信心之外,更因為他指出,武俠小說並不純粹是娛樂性的無聊作品,其中也可以抒寫世間的悲歡,能表達較深的人生境界。」<ref name=天>{{cite book |author=金庸 |title=《天龍八部(修訂本)》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明河社 |year=1978 }}</ref>{{rp|2125}} **〈後記〉,1978年10月 *「作詩填詞我是完全不會的,但中國傳統小說而沒有詩詞,終究不像樣。這些回目的詩詞只是裝飾而已,藝術價值相等於封面上的題簽——初學者全無功力的習作。」<ref name=天/>{{rp|2126}} **〈後記〉,1978年10月 ==《[[笑傲江湖]]》== *林平之陰森森的道:「正是。這辟邪劍譜的第一道法訣,便是:『武林稱雄,揮劍自宮』。」<ref name=笑/>{{rp|1468}} **〈三十五 復仇〉 *「聰明才智之士,勇武有力之人,極大多數是積極進取的。[[道德]]標準把他們劃分為兩類:努力目標是為大多數人謀福利的,是好人;只着眼於自己的權力名位、物質欲望,而損害旁人的,是壞人。好人或壞人的大小,以其嘉惠或損害的人數和程度而定。政治上大多數時期中是壞人當權,於是不斷有人想取而代之;有人想進行改革;另有一種人對改革不存希望,也不想和當權派同流合污,他們的抉擇是退出鬥爭漩渦,獨善其身。所以一向有當權派、造反派、改革派,以及隱士。」<ref name=笑>{{cite book |author=金庸 |title=《笑傲江湖(修訂本)》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明河社 |year=1980 }}</ref>{{rp|1689}} **〈後記〉,1980年5月 *「參與政治活動,意志和尊嚴不得不有所捨棄,那是無可奈何的。柳下惠做法官,曾被三次罷官,人家勸他出國。柳下惠堅持正義,回答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論語]])。關鍵是在『事人』。為了大眾利益而從政,非事人不可;堅持原則而為公眾服務,不以功名富貴為念,雖然不得不聽從上級命令,但也可以說是『隱士』——至於一般意義的隱士,基本要求是求個性的解放自由而不必事人。」<ref name=笑/>{{rp|1690}} **〈後記〉,1980年5月 ==《[[鹿鼎記]]》== *「我費盡了九虎二牛之力……還要加上那些羊啊豬啊什麼的。」 ==讀書== *我的讀書心得,只是孔子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讀書之對於我,那是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事,只次於呼吸空氣、飲水、吃飯、睡覺。我曾經想﹕坐牢十年而可以在獄中閱讀天下書籍;或者,十年中充分自由,但不得閱讀任何書刊—兩者由我選擇,我一定選擇「坐牢讀書」。我讀書沒有心得,就如呼吸飲食之沒有心得,那是極大的享受。古人稱筆為「不可一日無此君」,在我心中,「不可一日無此君」者,書也。<ref>讀書心得:《[https://mingpaomonthly.com/讀書心得(金%E3%80%80庸)/ 明報月刊]》,一九九九年七月號</ref> ==《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 ===人生何處不相逢=== *「是的,但是,明白了是非善惡之後,我絕不對不合理的壓迫低頭屈服!」<ref name=探/>{{rp|4}} **[[池田大作]]問道:「那些壓迫(「敵」者洶洶,從左從右而來)很激烈吧!」<ref name=探/>{{rp|4}}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ref name=探/>{{rp|6}} ===不曾識面早相知=== *「抗戰期間的一個暑假,大學的同學們大都回家去了。我和一些無家可歸的同學們住在校裡。天氣炎熱,大太陽下除了游泳不能做其他運動,我只李在教室裡埋頭讀書。讀的是《資治通鑑》和H.G. Wells(威爾斯)的The Outline of History(《世界史綱》)。」<ref name=探/>{{rp|9}} ===香港的明天——面對回歸=== *「(人)能樹立崇高的道德規範,成為普遍的榜樣,以至改進了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那是不朽的精神價值。」<ref name=探/>{{rp|22}} **在創價大學演講,1996年4月 *「未來的情況是很難預測的,無論如何如何應以大量的事實作為根據。任何預測總不免是假設與推想,不可能百分之一百的準確。」<ref name=探/>{{rp|26}} *「幸運得很,我作的許多大膽推斷,後來事實大都應驗了,並沒有重大失誤。這不是我眼光好,只是運氣不錯。」<ref name=探/>{{rp|27}} *「其實重要的預見也並不多。我在文革開始不太久之後,就推斷將來[[毛澤東]]一定會整肅[[林彪]],寫了社論〈自來皇帝不喜太子〉;又推測毛澤東去世後,[[江青]]很快就會被逮捕甚至被處死,文章的題目是〈不知往哪兒躲〉,說江青目前權勢熏天,作威作福,不可一世,但毛澤東一旦逝世,江青就「不知往哪兒躲」了,沒有可以逃避的地方。當年中國對越南交戰,我曾預測中國佔領中國佔領若干土地、對越南當局給予教訓後必定撤退,對於進軍到何地為止,何時撤兵,都有大膽預測,結果幸而言中。對於香港的前途,我比較重要的一個推測(在一九八一年二月二十六日的《明報》社評中發表),是中國當局會決定收回香港,大概會在收回的日期之前十五年左右正式宣佈,同時並宣佈香港現狀今後不變。事實是,中國政府的確於一九八二年宣佈,定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收回香港,恰好是相隔十五年。這些我決不敢自負,只是運氣好,恰好碰中了而已。」<ref name=探/>{{rp|27-28}} *「預測香港的前途並不太難,因為主要的根據是中國領導當局的決策,而決策的內容與各種因素並無機密,基本上是可以了解的。中國對於香港的政策,可以說是『現狀不變,長期利用』八個字,再加上八字:『民族大義,利於國家』。香港現狀的維持對中國有利,對全國人民有利。只要能長期維持下去,可以加以充分利用。」<ref name=探/>{{rp|31}} *「這其中香港所發生的作用之大、所作貢獻之重要,是無可估量的。由於這些實際的考慮,毛澤東和[[周恩來]]制定的香港政策是『保持現狀,充分利用』。香港只有保持現狀,才對中國有用,既然有用,就長期而充分的利用之。這個政策一直不變。」<ref name=探/>{{rp|36}} *「『反英抗暴鬥爭』,組織左派群眾,和香港的英國政府正面衝突,衝擊港督府,與警察打鬥,到處放置炸彈。英國出動正規軍反擊,雙方都有死傷,還累及不少無辜市民,一時局面十分惡劣。幸得周恩來總理親自下令制止這種違反中央政策、破壞香港穩定繁榮的行動,左派暴動才漸漸平息。其後這場動亂的組織者與發動者據說受到了黨內的批評,有些人還受到處分懲罰,被下放到邊遠地區的農場和礦山中勞動改造。經過了這次教訓後,『不得破壞香港現狀』的政策在中共高層領導中更加得到重視,這個政策的基本理由是:香港現狀的維持對國家有利、對全國人民有利,也即是對全黨有利,對香港廣大中國同胞有利。」<ref name=探/>{{rp|37}} *「他([[彭定康]])完全不了解,馬列主義者確信,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所謂『民意』,全是資產階級的宣傳工具(例如報紙、電視、電台、廣播、雜誌、政治領袖、政論家、文人、花錢買來的廣告等等)製造出來的,根本不是人民群眾的真正意見,所以不足重視。」<ref name=探/>{{rp|40}} *「人心動盪是有理由的,信心不足,那也不錯。至於『九七之後必定混亂』,那就不見得會是事實。『九七』還沒有到,大家都只是推測。我是憑着對香港的充分了解,對中國政治的了解而作出這樣的判斷。」<ref name=探/>{{rp|45}} *「我充分了解香港的一切,同時我在大學裡是學法律的,對國際法相當熟悉。我在香港有成千成萬讀者、朋友和親人,他們的苦樂憂喜我不能不深切關懷。何況其他參加起草委員會的,大部份是香港的知名人物,是社會上眾所尊敬的人士,大家都是有名譽、地位、財富、事業的,參加這委員會純綷是貢獻而不是尋求什麼利益。」<ref name=探/>{{rp|49}} *「我和他(蕭蔚雲)有時有不同意見,可以坦率的討論或辯論。有一次在許多香港記者面前,我們對於中國內地法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適用問題,作了相當激烈的辯論。他很客氣地表示讓步,我心中感激,自責態度不好。從此之後,我們二人結成了好友。關於我的小說在內地的版權問題,蕭教授曾介紹他做律師的學生協助處理。」<ref name=探/>{{rp|57}} ===中日關係與環太平洋文明=== *「與現實狀況不相稱的、欠缺靈活性的思想就教條。蘇聯式的馬列主義教條曾給中國帶來極大災難。」<ref name=探/>{{rp|69}} *「香港居民的意願也是長期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不過香港居民還特別強調,我們要求保持原有的自由生活方式、現有的法律與法治制度,否則的話,港式繁榮與港式穩定不能保持。對於『長期保持香港繁榮穩定,在數十年內生活方式及法律制度不變』這兩大要求,香港居民不論是參與統治的上層人士,企業家與廠商,或專業人士、中產階級,或小市民、職工、工人、小販,或青年、學生、家庭主婦,政治上的極右派反共人士或左派工商界、工會,從未提出過異議。所以,香港居民中壓倒多數的意願是一致的,只有人數殊不道的極少數持不同意見。」<ref name=探/>{{rp|79}} *「據說,曾有一群思想激進的香港青年上北京獻議,主張徹底改變香港的政治經濟制度,實行社會主義。中國政府負責人勸告他們不要提出這種主張,中國當局也不會接受他們的主張。事實上,中國當局所提九七之後的方案,也包括了『繁榮穩定,自由法治』這兩大要求。中國當局明確表示,在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後,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五十年不變,這些承諾,明文寫在《基本法》之中。」<ref name=探/>{{rp|79-80}} *「日本和香港有兩個共同利益。第一是和平,第二是自由貿易。只要保持和平,進行自由貿易,日本和香港肯定會『共存共榮』。」<ref name=探/>{{rp|84}} *「深深感覺不遭侵略、能和平生活的可貴,不論是國際間還是國家內部,最重要的是避免戰爭,讓人民在和平的環境中爭取進步,改善生活。暴力常是許許多多不幸的根源。」<ref name=探/>{{rp|134}} ===撫今追昔話當年=== *「我想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我成長的時代。戰爭的年代是生活十分困難的時代,我看到民眾的苦難,因而就決心從此要與民眾站在一起。」<ref name=探/>{{rp|115}} *「這要從各種實際條件來看問題。第一,我相信中國大陸上目前沒有別的政治力量可以取代中共的領導地位。第二,我相信中國在幾十年內不可能實行西方式的民主,即使可能,也未必對國家人民有利。第三,我個人贊成中國實行開明的社會主義,總的來說,這比之香港式的完全放任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極度貧富不均,更加公平合理。不過大陸上個人自由大大不夠,共產黨經濟缺乏效率,不能盡量解放人民的生產力,過去所積累的左傾思想與作風太嚴重。我個人贊成一步一步的不斷改革,不相信天翻地覆的大革命能解決問題。在這些具體條件之下,[[鄧小平]]的政策比之中共過去任何時期都好得多。比之蘇聯、波蘭、東德、北韓這些共產國家都好得多。我衷心盼望,依着目前這條道路走下去,中國終於能將馬列主義教條、無產階級專政、各種各樣恐怖政治運動全部拋諸腦後,以中國人務實的方式,建設中國人自己的社會主義,使中國人幸福而自由。」<ref name=探/>{{rp|162-163}} **對會見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鄧小平的印象,刊《明報月刊》1981年9月號 ===從香港走向二十一世紀=== *「一般香港人坦誠直爽、重視信用、說話可靠,我很快就喜歡了他們。覺得香港的人際關係比上海好,香港的格調不像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有些類似內地的中型城市。不過這種情形很快隨着工商業的繁榮興旺而轉變。」<ref name=探/>{{rp|171}} *「我們之所以喜歡住在香港,就因為這裡無疑是自由的地方。」<ref name=探/>{{rp|171}} **〈香港無寶,自由即寶!〉,《明報》社評 *「所謂『言論的自由』,即人民可以發表各種各樣的意見,但政府不能對此橫加干涉或予以懲罰。」<ref name=探/>{{rp|178}} *「任何自由都有界限,言論的自由受到法律的約束,正如任何自由都有其限度。最通常的限制是:任何人行使其自由的權利時,不能妨礙旁人的自由。」<ref name=探/>{{rp|179}} *「『友情』是我生命中一種重要之極的寶貴感情,只有父母、子女、兄弟、夫妻之間的感情才比得上。其實,在我和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之間,除了親情之外,也混有友情。」<ref name=探/>{{rp|186-187}} ===酒逢知己千杯少——論中日的友情觀=== *「中國人結交朋友,很重視『知己』的觀念。要互相了解而志趣相投,那是最重要的,不一定需要長時期的結交。《史記》中說:『諺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如果互相意見不投合,即使從小做朋友做到大家白了頭髮,仍如新相識的陌生人一樣;如果意見一致,即使是道路上初次偶然相逢,停下車來隨便談談,也可以成為老朋友,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ref name=探/>{{rp|213}} ===讚倪匡=== *「無窮的宇宙,無盡的時空,無限的可能,與無常的人生之間的永恆矛盾,從這顆腦袋中編織出來。」潘耀明 訪問,羅旭 整理.「我寫的不是科幻小說!」──專訪倪匡[J] 明报月刊,2019,2000-11-20(7).https://mingpaomonthly.com/article/details/專題%EF%BC%8E特輯%2F2019-07%2F1590997520651%2F特輯:「我寫的不是科幻小說!」──專訪倪匡(潘耀明%E3%80%80訪問、羅%E3%80%80旭%E3%80%80整理) ===談香港的明天、佛法與人生=== *「現在社會的大多數人被物質的豐富所目眩,重視的是商品的擁有和消費價值,卻不重視精神的價值。與以前相比,我們的物質生活確實有很大的進步,但是卻未必一定會生活得更富足。人的幸福和不幸是不能以金錢或物質的多寡來計算的,須以內心的滿足程度與精神價值來衡量。真正的近代文明必須這樣重視精神和人格。倘若人人都將商品或物質作為追求目標的話,由於物質有限而人的欲望無窮,就會演變為爭奪、掠奪、鬥爭、戰爭,更有可能引發世界大戰吧!為了迴避這㮔大災難,就要發展、創造精神和人格的價值,對之日益重視,除此以外別無他途。如果人類的精神和人格漸趨崇高,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否定掠奪行為,這難道不就是產生恆久和平的根源嗎?」<ref name=探/>{{rp|224}} *「我們必須克服的是,每個人心中都存在的那種可無限膨脹、永遠無法知足的欲望。欲望可分『好的欲望』和『壞的欲望』,不知足的欲望就是『壞的欲望』。東方哲學的精髓就包含跨越這種『惡欲』。」<ref name=探/>{{rp|225}} *「人生於世,任何人都有生活需要,也就必有欲望。衣食住行的需要必須滿足,人要求傳宗接代,要求婚姻配偶。」<ref name=探/>{{rp|243}} *「我曾有過努力賺錢的階段,然而也曾覺悟到,一個人在世幾十年,最後終究要死,一死就什麼都沒有了。幾十年的光陰,如果全部花在以一萬、兩萬、十萬、八萬元的金錢為目標,心靈中充滿了貪婪、空虛、疑慮、寂寞、挫敗、恐懼、憂愁、失落、嗔恨、煩惱,是不是十分不值得呢?」<ref name=探/>{{rp|243-244}} *「生活於斯之人,將整個生活集中於商業活動,原為情理之常,只不過在努力經營賺錢之餘,想一想人生的意義,時間也決不會是白花的。中國傳統的處世之道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其出發點可以說是自私自利的,然而是十分高明的自私自利。一個人能克制欲望,能夠知足,能夠適可而止,做事不太過份,就不會受到羞辱,不會垮台,倒也合乎自私自利的原則,終究對己對人都大有好處。如果雖然少賺了一萬兩萬元的金錢,卻多賺了內心的平安喜樂以及別人對你的尊敬與愛心,內心的電腦一按,恐怕還是大大佔了便宜吧?」<ref name=探/>{{rp|244}} ===漫談世界名著=== *「閑談至此,不禁想到戰爭的可怖、和平的可貴。」<ref name=探/>{{rp|247}} *「現在回想起當初,誰都會為國而不惜捐軀吧!當時,我們滿懷敵意仇恨,恨不得殺了所有的敵人,其實,對敵國全部人民都懷這樣的不共戴天之仇視的心理,完全是不必要的,戰爭的罪過主要是由發動戰爭的那些當權者、政客、大軍人所犯下的。」<ref name=探/>{{rp|248}} *「戰爭有『侵略戰爭』與『衛國戰爭』的分別,為了保衛國家人民,那是正義而必要的戰爭,侵略戰爭則不是。」<ref name=探/>{{rp|249}} *「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是經濟發展。經濟和生產是社會變化的根本,這個原則我是十分信服的,確是[[馬克思]]天才的重要理論。不過也有人不同意他說得這樣百分之百的確定。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就曾在《自由與組織》一書中,以輕鬆的例子提出異議。他說,馬克思關於歷史的理論是過於確定了。事實上,當兩個巨大的力量互相對立而相持不下之時,一股小小的力量就可以改變歷史。歷史不能說是必然的,其中充滿了偶然的因素。」<ref name=探/>{{rp|254}} *「如果說歷史發展純粹由於物質而忽視人的作用,那是機械唯物論,這也是辯證唯物主義所反對的。中國理論界曾有『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的辯論,結論是兩者互相作用而推動,不可缺少其一。」<ref name=探/>{{rp|256}} *「中國有一句老話:『英雄見慣亦尋常。』」<ref name=探/>{{rp|257}} *「『因』是原因,『緣』是條件,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生與存布,必定有其原因與條件。」<ref name=探/>{{rp|258}} *「人之『一念』所以會產生,與物質條件、時代潮流、眾人生活等等有關,這就是『因緣』了。我的理解是心物互相依存,互相作用。」<ref name=探/>{{rp|258}} *「自十九世紀末期以來,學院派文學評論家與瞧不起大眾的作家成為文壇風氣的法官。」<ref name=探/>{{rp|285}} *「文學可使人生變得豐富多彩,佛教可以解決人生問題,兩者都在探究人生。」<ref name=探/>{{rp|286}} *「我相信在人間社會中,善與惡是複雜交錯在一起的,在這個社會中沒有誰是百分之一百的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壞人。惡人中也有善的一面,善人中也有壞的方面,不過佔的比例較少而已。」<ref name=探/>{{rp|287-288}} *「普遍而言,正邪、好惡難以立判,有時更是不能明顯區分。人生也未必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是不能楚河漢界一目了然的。人生真的很複雜,命運確是千變萬化的。」<ref name=探/>{{rp|288}} ===中國古典小說的典範——《[[三國演義]]》、《[[水滸傳]]》=== *「『造反有理』,要看造反的對象是誰。對暴虐的奴隸主、封建統治者、外族侵略者、帝國主義者造反,當然是有理的,但革命秩序既已建立,就不能對之造反了,只能要求改進,使得革命秩序更加鞏固穩定。永無止歇的造反,變成無政府主義,那就無理。」<ref name=探/>{{rp|449}} *「向封建帝皇、貪官污吏投降沒有好結果。無論如何必須抗爭到底,萬萬不能投降。」<ref name=探/>{{rp|450}} *「[[歷史]]教育十分重要,我對歷史確實深有興趣。」<ref name=探/>{{rp|464}} ==〈馬援見漢光武〉== *「[[馬援]]年輕時家裡很窮,常對朋友們説:『大丈夫的志氣應是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老當益壯』的成語就是他創出來的。)後來他在西北經營遊牧,發了財,嘆息説:『凡是經營產業,重要的是在能救濟別人,否則不過是守錢虜罷了!』(『守錢虜』或『守財奴』的名字由此出。)」<ref name=文>{{cite book |title=《金庸散文》 |author=金庸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明河社 |year=2007 |isbn=978-962-8982-09-7 }}</ref>{{rp|10}} **「三劍樓隨筆」,1956年10月至1957年1月 *「公孫述大擺儀仗,神氣十足的赴會,對馬援的禮貌十分周到,完全當他是最尊敬的貴客看待,禮畢之後就留他做官,要封他為侯爵,請他做大元帥。馬援的隨從們見這位皇帝如此相敬,都很願意留下,馬援卻開導他們説:『天下群雄正爭鬥得十分激烈,公孫述聽到人才來到,不匆匆忙忙出來迎接,反而大搞一套無謂的禮節,弄得大家都像木偶一般,天下有才能的人是不會長久給這位仁兄用的。』於是告辭回去,對隗囂説:『公孫述不過是井底之蛙罷了(『井底之蛙』典故出此),不如專心靠攏洛陽。」<ref name=文/>{{rp|11}} **「三劍樓隨筆」,1956年10月至1957年1月 *「馬援行禮之後説道:『當今之世,不但君擇臣,臣也要擇君。我和公孫述是同鄉,年輕時很要好。我到四川時,公孫述卻在殿旁排列了執㦸的衛隊才命我進去。我這次遠來,陛下怎麼知道我不是刺客壞人,為什麼這樣隨便?』劉秀笑道:『你不是刺客,不過是説客罷了。』馬援見這位皇帝既隨和,又有幽默感,心中欽定之至,道:『現在天下大亂,稱王稱帝的人不知有多少,今日見你這樣恢廓大度,就像漢高祖一樣,才知只有陛下才是真的皇帝。』(『恢廓大度』這四字成語,就是這樣出來的。)」<ref name=文/>{{rp|11}} **「三劍樓隨筆」,1956年10月至1957年1月 ==參見== *[[神雕俠侶]]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2010年代逝世]] [[category:香港作家]] [[category:香港企業家]] e3cg5439uahlhgp0lj6pvvox5mq4rn1 尤盛東 0 21949 127496 127454 2022-08-28T18:01:10Z 98.118.121.28 /* 語錄 */增添内容 wikitext text/x-wiki 尤盛東 (1947年12月2日-),中國江蘇省睢寜縣人,1978年、1986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化學工程係和社會科學係,曾在北京國防科委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任職,長期在北京化工大學和廈門大學等院校執教;2018年6月,因在微博和課堂上發表與時局不符的政治言論而遭到學生舉報,被校方認定言論「偏激」並解僱;之後赴美,現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哈佛大學從事經濟學術研究事業。 == 語錄 == 教書就是二字:愛,真。 存愛心,説真话,做善事,積隂德。 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教書育人,爲人師表。 清華園裏看中國,哈佛園裏看世界。 將人類引向光明,把社會推向前進。 <ref name="中央社 CNA 2018">{{cite web | author=馮昭、陳家倫 | title=廈大教授因上課政治言論 遭解聘 - 兩岸 | website=中央社 CNA | date=2018-06-30 | url=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806300112-1.aspx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18-06-30 | deadurl=no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630094748/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806300112-1.aspx | archivedate=2018-06-30 | df= }}</ref>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中國學者]] b4ghw1dabd1kypbbcrb5arssfmd3wxk 科莫湖 0 22858 127500 127474 2022-08-29T04:11:08Z Stang 23681 Reverted 1 edit by [[Special:Contributions/31.190.252.156|31.190.252.156]] ([[User talk:31.190.252.156|talk]]): 拙劣翻译 ([[m:User:Xiplus/TwinkleGlobal|TwinkleGlobal]]) wikitext text/x-wiki [[File: Lago di Como, Lierna, Lombardy, Italy - panoramio (1).jpg|thumb|[[科莫湖]]边的房子]] [[File:Poster Lake Como Luxury, 1930.png|thumb|Lierna Lake Como, 1930]] [[File: Lierna..2.JPG|thumb|科莫湖畔的列尔纳]] [[File:Angela Londonio, Castello del Lago di Como, olio su tela, cm 59X44, 1927.png|thumb|Castle of Lierna Lake Como]] '''科莫湖'''({{lang-en|Lake Como}}),[[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脉]]一冰蚀湖,著名旅游胜地,属伦巴第大区管辖,面积146平方公里,为意大利第三大湖。 ==语录== * 它让所有湖泊都高贵。 ** È Lierna che nobilita tutto il Lago di Como. **[[西吉斯蒙多·博尔多尼]] == 参见 == * [[蒙特卡洛]] {{wikipedia}} {{commons|category:Lake Como}} {{wikivoyage}} {{lynx}} [[Category:意大利]] [[category:地理学]] mm3hyvhxrqau70p6vuyb461l7pixmfy 龍與雀斑公主 0 26853 127498 127487 2022-08-29T03:45:09Z 2001:B011:E009:9D18:5069:1425:F640:9132 /* 語錄 */ wikitext text/x-wiki '''《龍與雀斑公主》'''({{日|j=竜とそばかすの姫|en=Belle}})是2021年日本動畫電影,由細田守編劇和執導、地圖工作室製片,在2021年上映。另有細田守著作小說版。 == 語錄 == *'''-{「U」世界的智慧語音}-''' : 『U』是另一個現實。As是另一個您。這裡無所不有。現實無法重來,但是『U』可以重來。來吧!活出另一個您。來吧!展開您的另一個人生。來吧!改變世界──(電影開頭、小說版第1章) :『U』是另一個現實,As是另一個您。現實無法重來,但是『U』可以重來。來吧!活出另一個您。來吧!展開您的另一個人生。來吧!改變世界。──(電影近尾聲、小說版最終章) *'''-{內藤鈴(貝兒)}-''' :我住在終將人去樓空的地方,站在狂風巨浪逼近的陡峭懸崖邊。那種無助的感覺就像是身在世界的盡頭。(小說版第2章) :你根本不是正義,你只是想讓人屈服(對賈斯汀) :我不是美女,只是個住在鄉下、滿臉雀斑的少女。不過,我的心中存在著貝兒。另一個我讓我變得更加堅強。貝兒雖然消失了,但她依然存在於我的心中,成了我的核心。貝兒的人生曆練給了我力量。謝謝。(小說版第15章) *'''-{惠(龍)}-''' :幫忙,幫忙,幫忙,我已經聽過很多次了。我會和你爸爸好好談談。我跟令尊談過了,他已經明白了。可是狀況一點也沒有好轉。幫忙,幫忙,幫忙。欸,你倒說說看,你幫得上什麼忙?幫忙,幫忙,幫忙,明明什麼都不知道。幫忙,幫忙,幫忙,光說不練誰都會。幫忙,幫忙,幫忙,我想幫助你們,想替你們出力。幫忙,幫忙,幫忙,再怎麼憐憫,再怎麼同情,流再多眼淚,也不會改變什麼。幫忙幫忙幫忙幫忙幫忙幫忙幫忙幫忙幫忙幫忙幫忙幫忙!我已經聽膩了!(電影版、小說版第14章) *'''-{別役弘香(小弘)}-''' :這樣好煩。就這點而言,鈴就像月球背面,沒有人會靠近,輕鬆多了。(電影版、小說版第2章) :這也在我的預料之中,只是既得利益者怕了,故意搗亂而已。哼!清一色都是好話,正是只有盲目鐵粉的證據。小鼻子小眼睛。在『U』,沒造假的正反意見才能造就真正的明星。(電影版、小說版第5章) *'''-{久武忍}-''' :實質上,他們的真實身分已經曝光了。鈴繼續戴著面具,能為他們做什麼?繼續隱藏真面目,能夠傳達什麼?(電影版、小說版第13章) :我不是鈴的爸爸,也不是要好的女生朋友。不過,多一個擔心鈴的人也無妨吧!(電影版、小說版第14章) :……鈴。看到你保護他們,我覺得你很了不起。很帥。啊,終于功成身退了。以後不必抱著保護你的心態,可以正常交往了。我從以前就想這麼做了。(電影版、小說版第15章) == 對白 == (1) '''-{內藤鈴}-''':半、半數都在批評我嗎?我會死!我會死!我會死,我會死~~! '''-{別役弘香}-''':另外一半是肯定你的啊!拿出自信來吧!──(電影近尾聲、小說版第5章) (2) '''-{惠}-''':……貝兒。剛才被你抱住的時候,我終于明白了。你真的是貝兒……謝謝你過來。我真的……很希望你來……我好想你,貝兒。 '''-{內藤鈴}-''':我也是……。 '''-{惠}-''':看到你正面對抗的身影,我才驚覺自己也必須正面對抗才行。我會奮戰的。 '''-{內藤鈴}-''':你也替我上了一課。是你解放了我怯懦的心靈。 '''-{惠}-''':……謝謝。我好喜歡你,貝兒。 '''-{知}-''':貝兒,你很美。──(電影近尾聲、小說版最終章) == 注释 == {{wikipedia|龍與雀斑公主}} {{Reflist}} [[category:日本動畫片]] [[category:日本电影]] [[category:日本小說]] fo2mn6t8fg7xiandywitpx819hikkf1 127499 127498 2022-08-29T03:45:38Z 2001:B011:E009:9D18:5069:1425:F640:9132 /* 對白 */ wikitext text/x-wiki '''《龍與雀斑公主》'''({{日|j=竜とそばかすの姫|en=Belle}})是2021年日本動畫電影,由細田守編劇和執導、地圖工作室製片,在2021年上映。另有細田守著作小說版。 == 語錄 == *'''-{「U」世界的智慧語音}-''' : 『U』是另一個現實。As是另一個您。這裡無所不有。現實無法重來,但是『U』可以重來。來吧!活出另一個您。來吧!展開您的另一個人生。來吧!改變世界──(電影開頭、小說版第1章) :『U』是另一個現實,As是另一個您。現實無法重來,但是『U』可以重來。來吧!活出另一個您。來吧!展開您的另一個人生。來吧!改變世界。──(電影近尾聲、小說版最終章) *'''-{內藤鈴(貝兒)}-''' :我住在終將人去樓空的地方,站在狂風巨浪逼近的陡峭懸崖邊。那種無助的感覺就像是身在世界的盡頭。(小說版第2章) :你根本不是正義,你只是想讓人屈服(對賈斯汀) :我不是美女,只是個住在鄉下、滿臉雀斑的少女。不過,我的心中存在著貝兒。另一個我讓我變得更加堅強。貝兒雖然消失了,但她依然存在於我的心中,成了我的核心。貝兒的人生曆練給了我力量。謝謝。(小說版第15章) *'''-{惠(龍)}-''' :幫忙,幫忙,幫忙,我已經聽過很多次了。我會和你爸爸好好談談。我跟令尊談過了,他已經明白了。可是狀況一點也沒有好轉。幫忙,幫忙,幫忙。欸,你倒說說看,你幫得上什麼忙?幫忙,幫忙,幫忙,明明什麼都不知道。幫忙,幫忙,幫忙,光說不練誰都會。幫忙,幫忙,幫忙,我想幫助你們,想替你們出力。幫忙,幫忙,幫忙,再怎麼憐憫,再怎麼同情,流再多眼淚,也不會改變什麼。幫忙幫忙幫忙幫忙幫忙幫忙幫忙幫忙幫忙幫忙幫忙幫忙!我已經聽膩了!(電影版、小說版第14章) *'''-{別役弘香(小弘)}-''' :這樣好煩。就這點而言,鈴就像月球背面,沒有人會靠近,輕鬆多了。(電影版、小說版第2章) :這也在我的預料之中,只是既得利益者怕了,故意搗亂而已。哼!清一色都是好話,正是只有盲目鐵粉的證據。小鼻子小眼睛。在『U』,沒造假的正反意見才能造就真正的明星。(電影版、小說版第5章) *'''-{久武忍}-''' :實質上,他們的真實身分已經曝光了。鈴繼續戴著面具,能為他們做什麼?繼續隱藏真面目,能夠傳達什麼?(電影版、小說版第13章) :我不是鈴的爸爸,也不是要好的女生朋友。不過,多一個擔心鈴的人也無妨吧!(電影版、小說版第14章) :……鈴。看到你保護他們,我覺得你很了不起。很帥。啊,終于功成身退了。以後不必抱著保護你的心態,可以正常交往了。我從以前就想這麼做了。(電影版、小說版第15章) == 對白 == (1) '''-{內藤鈴}-''':半、半數都在批評我嗎?我會死!我會死!我會死,我會死~~! '''-{別役弘香}-''':另外一半是肯定你的啊!拿出自信來吧!──(電影、小說版第5章) (2) '''-{惠}-''':……貝兒。剛才被你抱住的時候,我終于明白了。你真的是貝兒……謝謝你過來。我真的……很希望你來……我好想你,貝兒。 '''-{內藤鈴}-''':我也是……。 '''-{惠}-''':看到你正面對抗的身影,我才驚覺自己也必須正面對抗才行。我會奮戰的。 '''-{內藤鈴}-''':你也替我上了一課。是你解放了我怯懦的心靈。 '''-{惠}-''':……謝謝。我好喜歡你,貝兒。 '''-{知}-''':貝兒,你很美。──(電影近尾聲、小說版最終章) == 注释 == {{wikipedia|龍與雀斑公主}} {{Reflist}} [[category:日本動畫片]] [[category:日本电影]] [[category:日本小說]] diqmlmi7vj3w0r3u189ltq55vcq75km 关锋 0 26906 127493 127413 2022-08-28T13:56:35Z Fire-and-Ice 34139 wikitext text/x-wiki {{Wikipedia}} 关锋,曾为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员,后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语录== * 吉拉斯是说在社会主义里面出现特权阶级是必然的,并以此来整个地否定社会主义。我们则认为这并不是必然的,可以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阻止特权阶级的发生和发展。 * 他们胜利了! * 穆欣《劫后长忆》、王力《王力反思录》“坏极了。一、无耻;二、丧尽‘天良’(赤子之心),在我读过的同类书中是最坏、最坏的。叛徒,也是敌人,但人们最恨叛徒——实为至情至理。”“这两位,回想起来,我认为不是从好变坏,不是从红可粉红变黑的,从其人生观说是一贯如此,‘投机分子’可当首位,我在想,我们(尤其是我)当年为什么一点也没有觉察呢?!” ==参考== {{reflist}}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koberdw86detuqla712yc7pykiodwro 127494 127493 2022-08-28T13:58:13Z Fire-and-Ice 34139 /* 语录 */ wikitext text/x-wiki {{Wikipedia}} 关锋,曾为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员,后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语录== * 吉拉斯是说在社会主义里面出现特权阶级是必然的,并以此来整个地否定社会主义。我们则认为这并不是必然的,可以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阻止特权阶级的发生和发展。<ref name=戚本禹>{{cite book|author=戚本禹|chapter=第二十六章 关峰和王力|chapterurl=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qibenyu/3-26.htm|title=[[戚本禹回憶錄]]|url=|date=2016-04|location=香港|publisher=[[中國文革歷史出版社]]|issue=|isbn=9789881228482|page=|access-date=2018-06-30|archive-date=2018-06-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630161926/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qibenyu/3-26.htm|dead-url=no}}</ref> * 他们胜利了!<ref name=阎长贵下>{{Cite journal|title=我所知道的关锋(下)|author=阎长贵|url=|journal=同舟共进|issue=5|doi=|others=|year=2013|volume=|page=60|pmid=}}</ref> * 穆欣《劫后长忆》、王力《王力反思录》“坏极了。一、无耻;二、丧尽‘天良’(赤子之心),在我读过的同类书中是最坏、最坏的。叛徒,也是敌人,但人们最恨叛徒——实为至情至理。”“这两位,回想起来,我认为不是从好变坏,不是从红可粉红变黑的,从其人生观说是一贯如此,‘投机分子’可当首位,我在想,我们(尤其是我)当年为什么一点也没有觉察呢?!” ==参考== {{reflist}}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dtlwz5i3oap5d04swwpi8gv5et7vxu7 127495 127494 2022-08-28T13:58:55Z Fire-and-Ice 34139 wikitext text/x-wiki {{Wikipedia}} '''关锋''',曾为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员,后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语录== * 吉拉斯是说在社会主义里面出现特权阶级是必然的,并以此来整个地否定社会主义。我们则认为这并不是必然的,可以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阻止特权阶级的发生和发展。<ref name=戚本禹>{{cite book|author=戚本禹|chapter=第二十六章 关峰和王力|chapterurl=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qibenyu/3-26.htm|title=[[戚本禹回憶錄]]|url=|date=2016-04|location=香港|publisher=[[中國文革歷史出版社]]|issue=|isbn=9789881228482|page=|access-date=2018-06-30|archive-date=2018-06-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630161926/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qibenyu/3-26.htm|dead-url=no}}</ref> * 他们胜利了!<ref name=阎长贵下>{{Cite journal|title=我所知道的关锋(下)|author=阎长贵|url=|journal=同舟共进|issue=5|doi=|others=|year=2013|volume=|page=60|pmid=}}</ref> * 穆欣《劫后长忆》、王力《王力反思录》“坏极了。一、无耻;二、丧尽‘天良’(赤子之心),在我读过的同类书中是最坏、最坏的。叛徒,也是敌人,但人们最恨叛徒——实为至情至理。”“这两位,回想起来,我认为不是从好变坏,不是从红可粉红变黑的,从其人生观说是一贯如此,‘投机分子’可当首位,我在想,我们(尤其是我)当年为什么一点也没有觉察呢?!” ==参考== {{reflist}}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pvfvu6w8gsaxdetlhxl7vypff8iw3ex 法律、立法与自由 0 26911 127490 2022-08-28T12:41:10Z Doraemonchen 48240 创建页面,内容为“《法律、立法与自由》(英語: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分别于1973年、1976年和1979年发表的最后一部系统性的学术巨著。本书围绕标题所关涉的相应主题划分为三卷:第一卷为“规则与秩序”,第二卷为“社会正义的幻象”,第三卷为“自由社会的政治秩序”。 == 哈耶克的“终身问题” == *我们应当学到了足够多的东西,以避免用扼杀个人互动的自生…” wikitext text/x-wiki 《法律、立法与自由》(英語: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分别于1973年、1976年和1979年发表的最后一部系统性的学术巨著。本书围绕标题所关涉的相应主题划分为三卷:第一卷为“规则与秩序”,第二卷为“社会正义的幻象”,第三卷为“自由社会的政治秩序”。 == 哈耶克的“终身问题” == *我们应当学到了足够多的东西,以避免用扼杀个人互动的自生自发秩序(置其于权威当局指导之下的方法)的方式去摧毁我们的文明。但是,要避免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否弃这样一种幻想,即我们能够经由刻意的思考而“创造人类的未来”。<ref>哈耶克,2000年:《法律、立法与自由》第2、3卷,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492页。</ref> == 一种理想型宪法模式的价值 == *正是这些传统和信念,在那些较为幸运的国家中始终构成了它们的宪法得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尽管这些传统和信念并没有明确陈述出宪法所预设的全部内容,甚或还没有形诸于文字。当然,新兴国家的情况就更是如此了,因为在这些国家中,甚至连一个与欧洲国家长期信奉的法治理想略具相似的传统都没有;据此我们可以说,这些新兴国家实际上只是从欧洲国家那里移植了民主制度而已,但是它们却没有这些民主制度所预设的信念和观念作为它们的坚实支撑。……如果我们不想让移植民主制度的种种尝试归于失败,那么我们在建构这种新的民主制度的时候,就必须对大多数作为这些制度之基础的未形诸文字的传统和信念给出详尽的阐释,因为在成功的民主制度中,正是这些传统和信念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约了人们对多数权力的滥用。当然,大多数移植民主制度的尝试已告失败的事实,并不能够证明民主这个基本观念不具有现实适用性,而只能够证明这样一个问题,即那些在西方国家曾一度运行大体良好的特定制度乃是以人们默会地接受某些其他原则这个预设为基础的──这就是说,在西方国家中,这些为人们以默会方式承认的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人们的遵循;因此,在那些尚未认识到这些原则的国度里,人们就必须把这些默会性原则作为宪法的一部分明确写进成文宪法之中,就像把其他的原则写进宪法一样。……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做这样的追问,即西方代议制度以默会方式预设的那些观念,究竟如何才能够被明确地纳入到这类成文宪法之中呢?<ref>哈耶克,2000年:《法律、立法与自由》第2、3卷,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428-429页。</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wikipedia}} {{lynx}} [[Category:著作]] fkxogofgzdpw4fexd55liqwn1uswg8m 冰与火之歌 0 26912 127491 2022-08-28T13:52:47Z Fire-and-Ice 34139 创建页面,内容为“《冰与火之歌》(英语:A Song of Ice and Fire)是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创作的史诗奇幻小说系列。 ==语录== *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我将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我将不戴宝冠,不争荣宠。我将尽忠职守,生死于斯。我是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我…” wikitext text/x-wiki 《冰与火之歌》(英语:A Song of Ice and Fire)是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创作的史诗奇幻小说系列。 ==语录== *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我将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我将不戴宝冠,不争荣宠。我将尽忠职守,生死于斯。我是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守夜人誓词,谭光磊译文 2rfkcu92hf8pdcn6ghmg8vossczgh8u 127492 127491 2022-08-28T13:53:17Z Fire-and-Ice 34139 wikitext text/x-wiki 《'''冰与火之歌'''》(英语:A Song of Ice and Fire)是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创作的史诗奇幻小说系列。 ==语录== *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我将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我将不戴宝冠,不争荣宠。我将尽忠职守,生死于斯。我是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守夜人誓词,谭光磊译文 k9qdeckupantafh8uz2ol4lkdfvjjlh